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35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205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41.
刘树友 《唐都学刊》2012,28(1):105-109
杨德泉先生生前系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陕西历史博物馆筹建处主任兼党组书记。他一生热爱党的教育事业,钟情教师职业,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富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教学艺术与风格,深受学生爱戴。他献身史学研究,学识渊博,功底深厚,严谨勤奋,在唐宋史、陕西地方史等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创获颇丰。  相似文献   
142.
“士至于道”是传统“士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根基所在。为了坚守道统,并与政统相抗衡,人格独立客观上成为士之为士的第一要义。对于与道相违的“无道”社会,士人必然要对之进行无情批判,因而他们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道的“人间性”客观上要求士必须“经世”,这突出表现为士人对社会政治生活的高度关注与参与热情。为了保证道的尊严,士人又必须高度注重自身的精神修养。以身载道、人格独立、批判精神、经世传统、注重修身,这些文化价值共同构筑了传统“士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也成为传统士人的理想人格范型。这种独特的“知识人”文化传统于今天仍然彰显出不可忽视的强大精神能量。  相似文献   
143.
西汉景武之世的河间学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祖明 《河北学刊》2005,25(4):193-198
西汉景武之世的河间学术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从子学时代向经学时代过渡的重要学术集团。因儒学长期被压抑,河间以官方的身份高举“六艺”,广招学士,吸引大批儒者前来,风云际会,相互激荡,遂形成了河间学术的盛况;同时, 可能还有汉景帝朝出于国家向礼乐文治转变的长远考虑而给予的支持。而游学河间的“俊雄众儒”,除所熟知的毛公、贯公外,董仲舒、孔安国等可能也到了河间。由于河间与武帝朝从建国方略、礼乐政策、帝位之争等方面都存在很深的矛盾,遂遭到武帝朝的打压,在这个过程中河间出现了今学和古学的分化。这种分化,恰恰反映了朝政的路线之争;后世学者不追宗溯源,遂坠入今古文之争的误区。河间与汉武帝朝的矛盾最终以献王的死为消解,而河间学术也随之而消散。  相似文献   
144.
"儒商"现象,是一种典型的"路径依赖",一种文化依赖."儒商"精神的核心,是强调经济行为的群体和合.此外,它还强调"洞悉天下物情"的宏阔眼光.它是中国式"智慧"在经济活动中的体现."儒商"精神的局限一是普遍性劳作价值核心和超越性经济动力的稀缺;二是商务活动中以契约精神为核心的经营法制意识和规程的缺乏.融汇中西商业伦理精华,熔铸全新的商业精神,是新时期经济伦理建设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45.
宋室南渡以后,禅悦之风较北宋更为盛行.从达官宰执到一般朝野士人,皆对佛教持支持信仰之态度.与北宋士人相比,南渡士人的礼佛参禅在内容与形式上有所变化.如同是援佛入儒,北宋士人是"尽用其学而不自知",一方面吸收佛学的精华,一方面又公开攘斥佛老;而南渡士人不仅援佛入儒,以佛学作为儒学的参照系,而且还身体力行,佛教对其浸染甚深.禅悦之风在士林的盛行,不仅对南宋政府的佛教政策有所影响,而且也因此影响了士林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以禅喻诗"是南渡士人对文学作出的新诠释,而"援禅入诗"、"援禅入词",则是他们在创作上呈现出的一大特色.就佛教对文学批评的影响来说,尽管参诗之说始自北宋,但真正将参禅与作诗结合起来并提出重要的诗学概念与范畴的,则是南渡诗人.并且就时间来说,禅诗相通,至南渡以后,方为诗人所共识,这是最值得注意的现象.禅悦之风在南宋初期的盛行,有历史、政治及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就士人来说,他们信奉佛教,除去学术与个人遭际等因素以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南渡政府安置南渡士人的特殊政策增加了士人与佛教接触的机会,从而进一步刺激了士人对佛教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6.
作为一位从事西方当代文论和中西文艺美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始终坚持人文学者的学术使命感和思想前沿性。他的许多研究中西文化的学术著作在国内学界都具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尤其是近十年来,他致力于全球化语境中本土思想价值的重建,第一个提出"发现东方和中国文化输出"的理论,不仅具有推进新世纪中国学术世界性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中国人文学者参与未来人类建设的深邃思考。  相似文献   
147.
从学理上讲,“礼失求诸野”的“礼失”是指“义”而不是“仪”,“礼失求诸野”必须坚持求“义”这一主体。因此,“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只是“礼失求诸野”的社会条件,而不具备“礼失求诸野”的价值追求。孔夫子的“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的反命题“天下无道”,则庶人议政(道),才是“礼失求诸野”的本质内涵。从社会实践看,孔夫子晚年的开门办学传授六艺,特别是修《春秋》等活动为“礼失求诸野”树立了典范。处在世界轴心时代的孔子,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色。从中国文化发展史来看,“礼失求诸野”的价值取向不仅在文化开放,更在于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坚守。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礼失求诸野”既是以士大夫为代表的“道统”文化对统治阶级“政统”文化斗争的理论基础,又是“道统”对“政统”批判斗争的武器,是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礼失求诸野”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8.
对于中国不同时期的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国外学者得出的结论前提必须是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研究视角不仅 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不同处考察社会主义本质,更应该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结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社会本身所产生的历史和现实依据上去解读具有动态性的社会主义本质。国外学者对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社 会主义本质认知主要有两个领域的争论:一是手段与目标的关系是否反映着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 社会主义本质谁是核心地位。这两方面的争论都不够全面和具有说服力,可以探索如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社会主义本 质,结合中国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成就和在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中所形成的创新理论突破以往时代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相似文献   
149.
虞和钦系清末民初中国传统士人转变为醉心科学的新型知识分子,一生撰写了大量诗文。他的诗文作品,既有原创诗文,也有诗文评论。通过对虞和钦的原创诗文、诗文评论加以简单介绍与评析,基于他“文辞服务于精神”的诗文风格介绍,分析了其诗之“质”、文之“质”,最后指出其诗文作品可启牖后学。  相似文献   
150.
建安诗歌的发展,是汉乐府民歌和汉末文人诗这两大源头交汇融合而高潮迭起的过程,是汉乐府民歌向文人诗转化的过程。学术界对曹操在这转化过程中的贡献,有些漠视甚至无视,我们应重视曹操对汉乐府民歌文人化的开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