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35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205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21.
时代的发展不断向教育提出新的问题。面对新问题 ,教育者必须有自己的哲学和哲学头脑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教育哲学应该帮助教育者具有自己的哲学和哲学头脑。要做到这一点 ,教育哲学应该走向教育者 ,成为教育者的哲学。教育者的哲学是充分考虑教育者的 ,是为教育者服务的 ,是能够走进教育生活的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222.
安彩凤 《唐都学刊》2007,23(6):21-24
唐代文人士子以他们卓越的才情为世人留下了不朽的名作,更以他们"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胸怀赢得了后人的敬仰,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更具体生动地反映了唐代文人士子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223.
《金瓶梅》并非世代累积型小说,也不是如有的研究者所说是累积程度不是很明显的“隐性累积”小说,是世代累积型向文人独创型过渡的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取材较为广泛。《金瓶梅》也不是具有讲唱性的作品,是并不能被说书人在说书场上讲唱的案头阅读作品。  相似文献   
224.
从日本学者的汉梵对音译音研究的历史看,日本学者对汉梵对音译音的研究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做出了很大贡献。日本学者有关汉梵对音译音资料的考订与整理和汉梵对音译音研究的基本问题,如梵汉对音译音的转写与标记、梵汉对音译音语音系统研究的时空特征、梵汉对音译音研究的具体方式、梵汉对音译音研究对中国音韵学的影响等,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25.
没有早期文人剧作家在观念上的突破 ,也就没有后来南杂剧的兴起和成熟。同样 ,没有南杂剧 ,文人剧也就始终只能在北杂剧的阴影里徘徊 ,无从在艺术体制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难以在戏曲史上占据一个方面 ,充其量只是元曲北剧的末流  相似文献   
226.
日本法科大学院中开设环境法课程的虽然比较多,但是分配的学分(2~4学分)和时间比较少。本来,在帮助学生理解环境问题的同时教授环境法是理想的做法,但是,由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原因,这一点并没有完全实现。在本科教育中,虽然不开设环境法课程的大学比较多,但也有的大学将环境法作为本科法学教育的重要一环来定位。  相似文献   
227.
小说中常以饮食来刻画人物。透过《儒林外史》中丰富的饮食描写,读者不但可以对饮食之人有直观生动的了解,更可由诸多个人所组成的群体,进一步觇见清初儒林之世情。书中对于世情的描摹、人性的表现,能令读者——尤其是身处今日之"儒林"者在读此书时,皆能依稀看到镜子中的自己。  相似文献   
228.
南朝乐府民歌《华山畿》组诗25首,是历来为人们称颂的南朝吴地情歌之杰作。其第一首反映南徐士子与华山女子的爱情悲剧,已成千古绝唱。其故事虽然神奇而近乎怪诞,但男女间所表现出来的坚毅执着、矢志不渝的至爱深情,则是惊天动地、震撼人心的。尤其是华山女子那种视爱胜命、以身殉情的大爱精神,则更是令人荡气回肠、振聋发聩。全诗谐音双关,自然成韵,句式参差,节奏明快,比喻夸张,语朴情真,多用方言,风味独特。其思想意义与艺术价值影响巨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229.
刘仲华 《唐都学刊》2013,29(5):95-100
在清初经世致用学风中有不少学者是逃避功名的遗民及其子弟,他们性情大多特立独行、不入流俗,交游大多以性情中人为同类,人生境遇大多坎坷,所学无用武之地。京籍的刘献廷便是这一风气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230.
郭院林 《云梦学刊》2009,30(1):21-28
刘师培身处清末民初.其学术亦由传统走向现代,终归完成了现代蜕变。刘师培是刘氏家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左传》学多承自家传。刘师培治学试图纠合传统学术分歧,等视经史、平分今古、持平汉宋、会通中西,但是随着现代学术观念与学科的建立,他的努力最终并没有结果。综其一生来看,刘师培在论学上力求会通,但有时将彼此互异的东西纠合在一起就会产生矛盾,融而未化是其特点。在生命晚期,他沉浸学术之中,在学术上逐渐走出经学误区,走上了学术专业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