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0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32篇
管理学   68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5篇
人口学   38篇
丛书文集   487篇
理论方法论   135篇
综合类   2304篇
社会学   119篇
统计学   4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93篇
  2011年   220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193篇
  2007年   235篇
  2006年   281篇
  2005年   215篇
  2004年   232篇
  2003年   238篇
  2002年   179篇
  2001年   148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王树民 《河北学刊》2003,23(1):145-151
所谓五帝时期,是从有帝王名号传于后世,到正式朝代建立以前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时间跨度很长,可知者则很少,只有个别的帝王名号,而没有连续不断的历史记录。笔者通过对传说的考订,将其与虚构的三皇说严格分开,辨明了旧传的五帝系统之误,并进而认为,五帝时期已是农业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历史阶段,以黄河流域为中心,中上游区域发展成西方文化系统,中下游区域发展成东方文化系统。两大文化系统融合成中原文化系统,即中国传统文化之起源。中国民族之形成,以传统文化之凝聚力为中心,其作用超过了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982.
中国“写人论”的古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桂奎  黄霖 《文史哲》2005,(1):103-109
与正在走红的叙事理论相比 ,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中国“写人”理论更能自成体系 ,呈现出顺应不同历史情境的主题演变。作为中国“写人论”的最初核心话语“形神”论 ,是依傍画论而成 ,通过“如画”、“传神”、“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等词语的大量使用而奠定了后人评赏写人效果的理论基础。随之 ,金圣叹推出的“性格”论 ,后经过张竹坡、毛宗岗、脂砚斋等人的丰富和发展 ,实现了中国写人论话语的独立。 2 0世纪以来 ,“典型”论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大潮中登堂入室 ,一方面在本土化过程中完成了写人论话语的细化 ,另一方面又在政治权力的干预下单极化地突出了“大写的人”。新时期以来的“写人论” ,出现了无主题变奏的多元化走势 ,“多重文化身份”以及“小写的人”等观念得到大力提倡 ,表明中国“写人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在中国“写人论”逐渐演进的历史逻辑结构中 ,“以形写神”成为一道贯通古今的气脉。  相似文献   
983.
研读海德格尔的作品,首先遭遇的是一系列晦涩难解的概念。海氏在使用那些关键概念时呈现出这样的特点:非常注重从词源学角度考察概念的原初语义;不断繁衍出一系列新的概念去替换原有的语词,从而推进他的思想。通过选取艺术本源论中的几个主要概念,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对它们进行考察,使我们能透过其概念运转的背后更加趋近海氏的存在论艺术观。  相似文献   
984.
罗岚 《云梦学刊》2005,26(4):134-136
从新闻事实出发,认真研究、努力把握新闻舆论监督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将有助于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监督,提高新闻舆论监督的水平。  相似文献   
985.
陆林 《文史哲》2005,3(4):48-53
金圣叹一生中与苏州戴氏交往密切,常见史料中便有“戴生”早年参与其扶乩降神、中年时有弟子为戴悦、晚年与戴云叶唱和甚殷的记载,并在所撰诗文中涉及“子兄”等人。通过《贞丰里戴氏族谱》等珍稀文献与有关别集、笔记的对读,可见其敬佩和深交的戴氏友人,或为慷慨赴死的抗清义士,或具排难解纷的勇略侠情。  相似文献   
986.
作为文化精神核心的教化理念或教化之道,有"虚"与"实"两个特点。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乃伴随着"政"与"教"的解构,使教化之道由政治的事务逐渐转变为一种社会的、与人的个体内在生活相关的精神的事务,真正发挥出其"本虚而实"的作用。"心性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精神之"教养的本原",现代以来亦经历了一系列与现实政治事务解构的过程。但中国现代的文化状况,其病在于有"解构"而乏"建构"。儒学"以身体道"群体的失落,心性儒学之"道问学"层面的退居学院化、知识化一端,"后革命"时代主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性之"实"的教化方式的被边缘化,导致了切合民众生活之文化自觉和整合功能的缺失。返归历史文化本原以建立核心的教化理念和文化整合认同的超越性价值基础,已是势所必然。对中国经济崛起在文化发展方面的要求,中国学人应有足够的理论和文化上的积累与准备。  相似文献   
987.
李光华 《云梦学刊》2005,26(5):139-140
新闻是“对最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有不确切之虞。理论和实践证明:新闻是切合时空要求的事实的报道。  相似文献   
988.
分析牛顿、爱因斯坦及汤川秀树等科学家在各自的自然科学实践过程中对真理问题的看法。他们的真理观与他们所从事的科学实践密切相关。他们所谈论的真理,不是一般的形而上学的议论,而是和他们的科学思想相互贯通的朴素的观念。他们的真理观具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应该区别对待,不能将他们的观点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中。在真理观这个问题上,需要探讨的问题还很多。所以,随着科学的发展,会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在新的问题不断提出和解决的过程中,真理观便得到了发展。要想全面地理解真理问题,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哲学和逻辑的领域,而忽视科学家对真理的深刻洞见。  相似文献   
989.
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思想 ,追求客观真实的实现是刑事诉讼的基本目标。客观真实也成为刑事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传统刑事诉讼中的客观真实片面强调了刑事诉讼与一般自然认识和社会认识的共性 ,忽略了刑事诉讼之不同于其他认识过程的特殊性。应当以法律真实代替客观真实 ,并在以法律真实作为诉讼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文明、科学的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990.
任竞泽 《阴山学刊》2004,17(5):51-55
作为当世显学,《红楼梦》与《金瓶梅》之间的比较研究尤为惹人注目."《红楼梦》的成书深受《金瓶梅》的启发"这一说法已成定论,自不待言.然而,偏激者诸如"脱胎说"、"倒影说"仍占一定地位,不无影响.姑且撇开这类论断于整部《红楼梦》是否确当,若以个别章节、情节观之,实有道理.通过尤二姐与李瓶儿之死的比较,可观《红楼梦》之"深得金瓶壸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