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52篇 |
免费 | 41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127篇 |
理论方法论 | 22篇 |
综合类 | 934篇 |
社会学 | 13篇 |
统计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27篇 |
2014年 | 42篇 |
2013年 | 45篇 |
2012年 | 74篇 |
2011年 | 93篇 |
2010年 | 68篇 |
2009年 | 76篇 |
2008年 | 77篇 |
2007年 | 91篇 |
2006年 | 84篇 |
2005年 | 85篇 |
2004年 | 70篇 |
2003年 | 83篇 |
2002年 | 63篇 |
2001年 | 41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谷晓恒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4):127-131
青海汉语方言中的谚语从语法结构上来看,体现为以复句为主,即使单句型的谚语,其中也有大部分是由复句紧缩而成的;从语义上来说,既有意合性谚语,也有深层语义谚语、偏义复合语义谚语和直接组合性谚语。 相似文献
112.
周红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379-381
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来研究东北方言,给方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东北方言"整"被认为是东北方言中的万能动词,其语义变化无常。主要从静态,状态和动态三个范畴对"整"语义进行划分,并对其相关的义项进行阐述。并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隐藏在东北方言"整"背后的认知机制和语义扩展规律及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113.
方平权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28(5):60-63
体用类型是指由名词引申出动词或形容词,这是汉语词义引申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过去未能揭示出这种类型,是它被概括在其它类型之中。它的提出,得到当代语言哲学的研究成果与传统词义研究理论的启发。汉语词义引申中的体用类型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体用范畴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流行的"词类活用"说其"本用"与"活用"的关系很大部分都是建立在"体""用"的联系上。近20多年来,围绕汉语词义演变所作的理论研究,有一些是对词的非理性意义的关注,它们与汉语词义引申的理论不处在同一个平面。 相似文献
114.
新被字句的选择性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林刚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11-117
新被字句,指结构和语义关系有别于传统被字句要求的被字句,如被自杀被捐款被和谐被富裕被足球被韩国等等。新被字句离不开传统被字句,传统被字句为新被字句提供了形式和功能基础,新被字句对传统被字句既有继承更有创新。本文通过对传统被字句与新被字句的对比,讨论新被字句形成的句法和功能理据,分析新被字句语义理解机制。 相似文献
115.
角色参照语法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结构功能语法。论文尝试评述其主要的语法分析框架,并以英语和汉语为例探究其对不同语言的解释能力。角色参照语法成功地将语篇、语用因素融入到句法结构的分析之中,因此,它不仅能够较好地解释英语等形合语言的结构特征,也适用于具有意合特征的汉语等语言的结构分析。角色参照语法比传统的形式语法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6.
“一定”的虚化及两种语义的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勇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5):605-609
“一定”最初表示“一经制定;一经确定”,是个动词短语,始见于春秋时期。至宋代,它凝固成形容词“一定”,表示“固定的、确定的、规定的”等意义。元明时期,形容词“一定”又虚化为副词“一定”,并逐渐分化出两种语义:意志坚决;推测或判断。 相似文献
117.
结构形式是语言的呈现方式,语义交流是言语的实质内容;结构形式是显性、表层的,而语义关系则经常是隐性、深层的;结构形式容易归纳总结,而语义关系却难以形成规律。仅根据结构形式来译释语义,常常会造成内容偏颇或含义丢失。围绕V+ing形式,立足于实证分析,对结构形式中的隐含语义进行了探索,旨在对V+ing形式的使用有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8.
119.
先秦汉语“是”字主语句中有一类较特殊的次类——“NP,是+P”,其中的指代词“是”在语义上回指其前的名词性成份NP,这是汉语判断句系词“是”产生的重要句法环境。不过,该句式在先秦汉语中并不多见:通过对六部先秦典籍的考察,只有13例“NP,是+P”可以认为是较典型的用例,而这13例“是”字主语句仍然说明了指代词“是”的回指用法逐渐弱化,由一个可有可无的语用成份,最终发展为系词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是指代词“是”和“NP,是+P”句式在语义机制和句法机制相互作用下完成的,类似的语言变化现象在汉语史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0.
协同副词"一齐"、"一同"是现代汉语中两个同义副词,它们同"一起"、"一块(儿)"的使用也有交叉,但在共时平面上,它们的差异与竞争一直没有得到更好的解释。从历时平面的分析来看,"一齐"、"一同"是动词短语虚化而来的。"一齐"在唐宋时期具备了协同副词的成熟用法。动词短语"一同"的词汇化在南宋到元明时期得以完成。在历史的发展中,"一齐"、"一同"与"一起"、"一块(儿)"的使用出现了各自不同的语义倾向特征和此消彼长的竞争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