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7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4篇
丛书文集   139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1047篇
社会学   12篇
统计学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861.
传统上,人们习惯把修辞格归入美学研究的范畴。实际上,修辞格的不同表现形式体现的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其中,隐喻的认知模式起着原型效应的作用。修辞格的句法形式是以语义为基础的,从认知视角来看,其语义结构与话语语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即心理空间中各语义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能映射交际场合的社会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862.
唐宋诗歌重叠式合成副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唐宋两代几位有代表性诗人的诗歌副词进行考察,可将重叠式合成副词分为三类。着重对单音节副词重叠前后的语义、语法、语用进行研究,得知单音节副词在唐宋诗歌中就能重叠,而且数量不少。重叠后的合成副词义项比单音节副词要少。  相似文献   
863.
汉语语法学界对三个平面的理论有种种不同的定位,对三个平面的关系有种种不同的理解。融合语法的构想为解决那些不同定位和关系的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64.
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修辞格中的语义认知,即首先指出了修辞格语言的个性,其次列举了几种修辞格来说明不同修辞格语句含有不同的语义认知,最后强调阐释了修辞格语言的语义外向性和语义内向性。  相似文献   
865.
美国俚语发展趋势及其语言特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探讨了近年来美国俚语的发展趋势,认为美国俚语在美国人的现代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交际作用,它已从昔日不登大雅之堂的市井杂语提升为更为常见的时髦用语,有些俚语甚至常见于《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等正式报刊中。从语义移用、语义提升、委婉、比喻和夸张等方面对美国俚语的语言特色作了概要的描述。  相似文献   
866.
张利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1):110-111
本文运用关联翻译理论下的翻译过程来评价英语新闻标题中语义偏离的翻泽。  相似文献   
867.
义位是由特定的语言形式表示的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义单位,是语义系统中最基本、最自然、最现成的语义单位,是与单个的词义相联系的一级语义单位,是与"义项"、"词义"、"语素义"、"语素组义"都有某种关系而又不完全等同的语义概念,是由特定的语言形式表示的一种语言义,是静态的、概括的、固定的语义单位,它不包括特定语言环境下产生的特殊的、临时的、具体的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868.
预设理论是语言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言语交际活动中。作为特殊的言语交际形式,方言幽默又与普通幽默不同,它更多地与本土文化相联系,具有地域性特点。因此,预设理论的应用相应地更加复杂。文章将以方言幽默为素材,深入分析预设理论的应用,并在理解预设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方言幽默话语生成原因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869.
"隐忍"语出《报任安书》,至今沿用。其语义结构,除了较为常见的"隐藏"、"忍耐"的同义并列而外,还有"痛苦"、"忍耐"的偏正合成。这既可得证于语境、辞例,也可得释于词义引申。  相似文献   
870.
流行语“悲催”源自东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阿母大悲摧”句,从最初用于形容人的内心感受到指称一切事物的“不如意”,“悲催”的语义范围较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以新浪网为语料库,运用抽样调查、综合分析等方法对近三年来“悲催”在媒体语言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认为语用因素是促使“悲催”流行趋势增强的直接原因。其次,从认知角度揭示了“悲催”语义泛化的重要机制,即通过跨概念域系统映射的隐喻机制,“悲催”完成了从情感域向抽象域的映射,从而实现了语义的转移。此外,年轻人崇尚新奇的心理需求也促使“悲催”从传统走向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