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41篇 |
免费 | 75篇 |
国内免费 | 2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8篇 |
民族学 | 19篇 |
人口学 | 300篇 |
丛书文集 | 354篇 |
理论方法论 | 183篇 |
综合类 | 1806篇 |
社会学 | 1369篇 |
统计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7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61篇 |
2019年 | 102篇 |
2018年 | 138篇 |
2017年 | 106篇 |
2016年 | 98篇 |
2015年 | 105篇 |
2014年 | 126篇 |
2013年 | 871篇 |
2012年 | 237篇 |
2011年 | 150篇 |
2010年 | 108篇 |
2009年 | 124篇 |
2008年 | 156篇 |
2007年 | 201篇 |
2006年 | 207篇 |
2005年 | 195篇 |
2004年 | 189篇 |
2003年 | 225篇 |
2002年 | 241篇 |
2001年 | 193篇 |
2000年 | 68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 毫秒
91.
周建平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90-94
《红字》问世一个半世纪以来 ,中外评论界就其主题研究见解颇多。在探讨其主题的道德意义上 ,西方评论界较普遍地认为《红字》中宣扬的是人生来皆有罪的清教教义 ,小说的主题是论罪恶。本文探析了《红字》主题的道德意义 ,即《红字》主题思想的主旋律不是论罪恶 ,而是论人性 (包括善与恶 ) ,论道德行为 (包括德行与恶行 )。它不仅无情地揭露和鞭笞了人性和人类道德行为中的假恶丑 ,而且大力颂扬了人性和人类道德行为中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92.
张康之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5-11
道德是历史的和具体的,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以及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道德具有不同的内容,对人的行为所作出的道德判断也会不同。但是,如果说以往历史条件下的道德基础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的话,那么,在全球化和后工业化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全面开放的社会必然要求有一个确定性的道德基础,而人的道德存在就是这样的基础。人的道德知觉、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为选择的能力等,都来源于人的道德存在,而不是通过教育的途径获得的。关于道德的实现,一方面取决于人的道德存在的形成,另一方面需要得到道德制度的支持。 相似文献
93.
周浩翔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4):49-56
传统“三纲”说实有两层意涵,其一是指三种伦理关系,其二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包涵了和合一体、主从有别的伦理指向,内蕴了各安其分、一本于义的内在要求。“三纲”作为三种伦理关系,其间存在一种“差序格局”。“三纲”的内在价值在于肯定人伦的重要性,强调人格主体应各安其位、各尽其道。传统儒家伦理对当下的道德建设仍有其启示意义。我们应以同情的态度看待传统文化,对其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发掘其所具有的恒久价值。 相似文献
94.
罗久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3):19-22
自律和义务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通过自律概念,康德一方面批判了受控于自身欲望的非理性行为,强调了理性在道德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拒斥了那种出于外在权威和规范的他律,强调道德本质上是一种自律行为,道德法则是理性的自我立法,道德的根据既不在于自然情感的倾向也不在于外在权威的约束。而义务概念凸显了人作为有限的存在者自身的二重性,真正有德性的人不仅是有理性的、自我立法的人,更是能够在理性与欲望的冲突中坚持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尽到自己义务的人。 相似文献
95.
刘平昌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4-17
本文从哲学的角度论述了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核心的四大依据,指出了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道德的方法. 相似文献
96.
张应凯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6):524-528
梁漱溟的形而上学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人生境界之学,它以人生可见的"理性"为内在的直接本体,以实现本体的道德人生境界为其体系的最后归宿或目的.他设立形而上本体的目的是肯定人的内在德性的真实性,论证宇宙生命的意义是为了说明人类生命的价值和人类行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7.
边远县域具有比较独特的文化态貌,其道德状况也呈现一些与发达区域道德状况相异的特征。以四川西充县为样本,解析边远县域公民道德和公民道德建设现状,分析在县域公民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县域公民道德建设思路。认为边远县域公民道德建设可以采用伦理、教育、政治和文化四种方式,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结合区域文化特点与优势道德资源,全方位把握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内容及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98.
万琼华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4):20-23
运用社会性别视角对女大学生遭遇性骚扰现象进行研究,可以看到,男权文化将女性(女大学生)当作性的客体,通讯的发达使得性骚扰载体多样化,女大学生主体意识的缺乏为性骚扰者提供可乘之机是女大学生遭遇性骚扰的深层原因。要防范女大学生遭遇性骚扰,必须消除社会文化中的性别歧视,用法律的武器禁止和杜绝性骚扰现象,女大学生自身也要培植警觉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相似文献
99.
100.
再谈道德的自律与他律——兼论伦理学理论和道德建设中的若干认识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强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5):38-42
康德从严格意义上提出了道德自律和他律的概念,其弊端由黑格尔指出并纠正,但直到马克思恩格斯才以辩证唯物史观将二者统一起来。过于强调道德自律或他律,或认为道德是无律的观点都值得商榷。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关节点在于理解道德之"律"的强制性。要把道德的自律和他律真实地统一起来,既要建立适应合理伦理关系的社会道德体系,也要建立与社会道德相独立的个体道德,建立有层次性的道德评价体系,并使道德个体融入现实的社会实践和生活的道德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