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0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6篇
管理学   18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8篇
人口学   14篇
丛书文集   224篇
理论方法论   34篇
综合类   1080篇
社会学   18篇
统计学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歧义现象是自然语言中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近年来人们从各个视角探讨其成因、分类、结构及消解等。本文拟从汉语文化语用学的角度重新阐释歧义现象的成因、消解途径,并以借而用之的语用观将歧义的主观使用作为一种语用策略进行讨论,以期对歧义现象的进一步研究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22.
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然而,在现实的道德教育过程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一些误区,如把道德教育看成是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训练,过分推崇“灌输”教育方式,忽视学生的道德需要,结果导致德育收效甚微。道德心理学研究证明,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是产生动机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提高德育实效就要从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要以人为本,创设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道德教育活动场景,激发学生的道德内驱力,进而使学生产生道德诱因;通过讨论、对话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使学生主动选择、积极建构道德行为,进而达到提高德育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3.
通过对多哈亚运会及近几届奥运会中我国男、女运动员所获金牌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女子竞技体育优势现象”,研究发现,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中国妇女解除封建枷锁后所进发出的勃勃生机、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丰厚的物质奖励、男陪女练的训练手段、我国女子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等。  相似文献   
124.
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为了解决旧的学说存在的缺陷问题,涉外离婚的准据法选择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适用有利于实现离婚的法律、引入“最密切联系原则”、引入“意思自治原则”。这些新的发展趋势对确立我国涉外离婚的准据法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5.
再议金本位制和30年代大危机:起因、扩散和复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角度出发,认为货币因素,尤其是"一战"后所恢复的已经不合时宜的国际黄金本位制,对于扣动大危机的直接爆发,以及其世界性的传导和扩散具有举足轻重的负面影响。金本位制、传统平价,以及预算平衡的理念是在进入20世纪30年代之前人类经济思想积累中的宝贵遗产,路径依赖性政策抉择的代价是高昂的;同样地,30年代危机的走出也和对这些传统思想与政策的扬弃直接相连。虽然今天金本位制已经远离了我们,但在了解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表现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的潜在传导机制,以及不同的应对措施对于走出危机的作用等各个方面,30年代大危机都留给了我们大量值得反思的理论和经验。  相似文献   
126.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当代大学生越来越离不开网络,而网络依赖对大学生的学业、身心健康以及人际交往都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因此,高校教育工作应借助互联网,因势利导,采取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相结合等方式,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27.
同音异相是满文形体学非常重要的现象。它有着内在规定、丰富的表现和深刻的成因。其中抛接规律是其重要的促成内因。  相似文献   
128.
研究生“浮躁”心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浮躁心理是社会转型时期一种常见的社会病态心理,在研究生群体中也有一定表现,如见异思迁、急功近利、焦躁不安、悲观失落等。研究生浮躁心理的产生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研究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研究生“浮躁”心理的克服和调适需要通过研究生本人及其导师、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配合和努力。  相似文献   
129.
公务员收入分配是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全面描述了我国现行公务员工资收入格局,以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为基础对我国公务员工资决定机制成因提出了理论解释,明确了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未来的改革方向,提出应按照市场经济要求理顺工资关系,消除市场分割因素,依法调整工资,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务员工资制度。  相似文献   
130.
人依赖于自然,又能动地作用于自然,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自然演化发展的新因素、新力量。生态环境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灾害问题,而是由人的活动引起的自然生态的大倒退、大毁灭,是社会生产与自然生产、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矛盾尖锐化的表现,其实质是人的危机、文明的危机,是传统价值观念、自然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危机。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直接缘于人类未能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自身活动的双重效应,深刻原因却在于私有制度的长期存在和发展,在于导致并支撑这种制度的错误价值观和片面自然观。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要树立人与自然的整体现念。其次要解决好人类社会的自身问题,再次要依靠先进的科技成果,合理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能变换,同时还要合理调整社会价值观,这是有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基础、必要前提、主要途径和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