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397篇
  免费   2895篇
  国内免费   1245篇
管理学   1943篇
劳动科学   26篇
民族学   1773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1527篇
丛书文集   15920篇
理论方法论   5075篇
综合类   85165篇
社会学   3581篇
统计学   4519篇
  2024年   197篇
  2023年   569篇
  2022年   850篇
  2021年   951篇
  2020年   1174篇
  2019年   1099篇
  2018年   1116篇
  2017年   1416篇
  2016年   1518篇
  2015年   2112篇
  2014年   5266篇
  2013年   6411篇
  2012年   6639篇
  2011年   8009篇
  2010年   6575篇
  2009年   6774篇
  2008年   7144篇
  2007年   9070篇
  2006年   9206篇
  2005年   8578篇
  2004年   8203篇
  2003年   7940篇
  2002年   6455篇
  2001年   5386篇
  2000年   3158篇
  1999年   903篇
  1998年   447篇
  1997年   361篇
  1996年   318篇
  1995年   266篇
  1994年   203篇
  1993年   170篇
  1992年   130篇
  1991年   114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62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96篇
  1984年   101篇
  1983年   73篇
  1982年   66篇
  1981年   60篇
  1980年   50篇
  1979年   54篇
  1978年   46篇
  1977年   16篇
  1976年   11篇
  197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one phase of a statewide program of deinstitutionalizing developmentally disabled individuals. Forty adults who had spent a minimum of six months in community placements were evaluated with respect to changes in behavior associated with movement out of state institutions and into community settings such as group homes and day activity centers. Pre- and post-deinstitutionalization measures were taken with the Behavior Development Survey. Post-deinstitutionalization measures on Cataldo and Risley's Resident Activity Manifest were compared to the same measures obtained on 159 developmentally disabled individuals scheduled for deinstitutionalization. A consistent pattern of positive changes on both instruments favored deinstitutionalization, but changes could not be unequivocally attributed to movement out of the institutions per se.  相似文献   
92.
93.
This article examines pragmatic choices which must be made in conducting consumer satisfaction assessment of mental health treatment. It is argued that choices involving sample, format, and procedure for examining satisfaction may influence the results of such research, and must be considered when creating or evaluating these efforts. These choices are examined in detail.  相似文献   
94.
Renewed interest in assisting troubled employees has led to an upsur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 coupled with demands for demonstrable effectiveness. This review examines the nature and scope of these programs, their administrative and methodological context, and the types and outcomes of evaluation studies conducted thus far. Proposals for improving future investigations through a number of different approaches and strategies are then made.  相似文献   
95.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我国证券市场存在较为严重的盈余管理现象.针对该现象,本文从盈余管理动机出发,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特征.本文采用管理后盈余分布法,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2001年至2003年净资产收益率(ROE)的分布特征,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仍然存在很强的盈余管理动机,而且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受到政府监管的影响.最后,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盈余管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6.
回顾信息概念的研究和探索历程,信息最著名的概念经历了从最初的熵和负熵的理论,到之后的差异说、形式说和状态说,从类反映说到意义和符号,再到计算信息和量子信息的学说,等等。虽然在这些理论中可以不同程度地看到客观信息的影子,但是只有中国信息哲学中的“间接存在”概念将客观信息世界予以了最清晰的揭示。早在40多年前,中国信息哲学就指出:“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后来,中国信息哲学又根据自己提出的信息形态分类理论,把“认识和实践主体对信息的主观把握和创造”也明确地纳入到关于信息本质的扩展性规定之中。近年来,中国信息哲学的最新发展,把存在、非存在,演化和时间,物质、信息和意识等纳入了信息哲学研究的统一框架,进而增加了对信息本质探讨的“物质世界与非存在世界的指向者”的新维度。由于在存在论层面揭示了信息的本质,中国信息哲学提出的间接存在论学说对人类哲学作出了全方位的独创贡献。  相似文献   
97.
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和建筑行业的发展给我国建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新形势下高校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强调培养学生设计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并针对如何提高设计思维能力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8.
《创业史》的显在主题明确而唯一。然而文本中的异质成分却构成潜在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显在的主题:对个体劳动的礼赞,冲击了以公有制强行取代私有制的国家意志;对合理诉求的再现,表现了“异己者”要求平等自由、言行一致的有效追问;对女性命运的书写,凸显了社会主义新人梁生宝的人格缺失。在文本显在主题所依附的政治意义遭遇颠覆的今天,正是这些异质成分使文本具有了超越时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99.
语域与翻译     
英语在其运用过程中,要求在分清语域的前提下使用得体的语言。得体语言的掌握和运用需要具有选择语域的能力,领悟不同语域差异的认知能力,以及处理好不同语域中恰当对应词的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100.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贫困问题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引发新的关注。基于2021年中国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数据,采用再中心化响应函数(RIF)回归方法探究数字素养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素养显著扩大了农户收入差距,并具备明显的马太效应,高数字素养能够攫取更多数字红利,而低数字素养更容易陷入“数字贫困”状态,无法发挥出数字经济的增收效应。(2)应用数字素养会显著加剧农户收入差距,而通用数字素养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显著。这种情况也得以印证,现阶段数字“接入鸿沟”已经得以解决,数字“应用鸿沟”差距逐渐凸显。(3)数字素养能够缩小农户财产性收入差距,但会显著扩大工资性收入差距与非农经营性收入差距。脱贫地区受到数字素养的马太效应更强,农户收入差距明显加剧。研究结论证实了我国农村内部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同时数字贫困问题加剧了农户收入差距。新发展阶段我国数字乡村战略的推进不仅要注重农村低收入群体以及弱势群体数字素养的培育,更要加快构建农村数字经济的包容性发展路径,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