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6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56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566篇
理论方法论   92篇
综合类   2037篇
社会学   3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79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252篇
  2011年   335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217篇
  2008年   207篇
  2007年   208篇
  2006年   162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 毫秒
121.
坚持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弄清楚何谓马克思主义,可以从理论体系、理论品格、基本立场、理论特质诸方面去把握和认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这是中国的社会性质、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核心领导地位所决定。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一元化,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22.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是否具有生态思想,生态马克思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各个代表人物对此做出了不同的回答。中央编译局副研究员刘仁胜博士在其著作《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中详尽论述了生态马克思主义各个时期重要代表人物的思想,重点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学术性、前沿性强,是一本研究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力作。  相似文献   
123.
1949—1956年,为了促进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由主导意识形态向主流意识形态的转化,党着力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在观念化意识形态、科学化意识形态、制度化意识形态和社会化意识形态等层面进行了新构建.具体来说,就是创新和调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与范畴,构建了新的观念化意识形态;确立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话语理性权威与由其为指导的基本研究范式,构建了新的科学化意识形态;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转化为引领、推动新社会变革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构建了新的制度化意识形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规导民众社会行为的心理动因和行为准则,构建了新的社会化意识形态.这四个层面的新构建,从总体上达到了消解旧主流意识形态和塑造新主流意识形态这一“除旧布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正确理解它们之间是“一脉相传的统一的科学体系”.不仅对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指导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我们科学认识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也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5.
延安精神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延安时期。从文化的角度看,它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地批判继承和升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风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始终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它成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26.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以及由金融危机发展而来的经济危机,充分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寄生性、腐朽性,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的科学性,更加证明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主要表现在: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其自身固有矛盾;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及其巨著《资本论》声誉大振;社会主义社会在曲折中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127.
马克思和新制度经济学构建制度的方法存在着根本的分歧。新制度经济学在继承和发展古典个体主义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度个体主义。由于武断地认为制度是个人选择的产物,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分析就必然以个人为理论出发点、以致陷入“人与社会相互决定、无限倒推”的二律背反的困境之中,无法真正把握制度的本质和发展变迁的规律。而马克思则以唯物史观为基础,通过批判各种古典个体主义分析方法,在充分肯定人类生存需求的作用的基础上,从人类系统与自然界系统间的关系入手,引入社会实践,从满足需求的方式、社会手段入手,抓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在历史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这个关键,建立起制度整体主义分析方法,克服了制度个体主义分析方法的种种缺陷。  相似文献   
128.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基本思想,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的重要特点。科学发展观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本质、状态、目标和基本要求,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宝贵品格。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29.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主要解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其实质是主体的马克思主义观建构问题。“怎么对待马克思主义”,主要回答主体在实践中如何坚持和发展、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其实质是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观建构问题。从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视角看,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两者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首要问题”范式。  相似文献   
130.
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就是要在中国的具体时空背景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理论形态、理论生长点和理论实践力量的中国化,使之在中国获得新的发展,成为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民族性的中国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