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20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211篇
社会学   2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Since the first electrification systems were established in the United States between 1910 and 1930, energy systems governance at the municipal level has included competing visions for how engineering design and energy policy-making should foster particular social outcomes. Using Phoenix as a representative metropolitan area, and the cases of distributed generation and in-home power management devices as examples,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he norms and values embedded in energy systems design and planning shape how residents experience change in the energy grid. Through these case studies, the authors argue that such “sociotechnical imaginaries” – collectively formed visions of social life related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 are a crucial, yet overlooked, pathway for social science to engage in fostering socially reflexive mechanisms in energy development. To conclude, the authors outline a research program for applying the established methodology of socio-technical integration research (STIR) in order to develop socially reflexive capacities in municipal energy producing, regulating, and planning institutions. Such a program has the ability to produce a deeper intellectual understanding of how energy development occurs, and in doing so generate new pathways for fostering cultural and material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contemporary energy systems.  相似文献   
72.
智慧法院是数智时代科技运用与法院传统业务进行交融后应运而生的新型样态。扫描一下现实情况,智慧法院存在着一定的伦理风险:技术运用容易导致司法公平风险,诱发司法公正风险,并滋生司法公开风险。针对三类问题,提出宣教符合时代价值的技术伦理观念、制定智慧法院技术伦理的政策和规范、开发合乎伦理规范的智慧法院应用程序三条有针对性的化解进路。  相似文献   
73.
以食品安全监管为例,智慧监管已经成为政府监管优化的新方向。领域内的实践表明:智慧监管的应用往往被视为基于大数据等新技术的科学监管,以实现“精准管”。然而,理论和域外发展指出,监管的智慧性并不仅仅在于技术带来的监管改进,同样在于组合不同的监管主体和工具来实现“多元治”。当整合数据驱动和多元参与实现监管智慧化时,还需借助针对监管的规划性、评估性和理论创新性来促进智慧监管线下协调和线上升级的协同性。  相似文献   
74.
The aim of this conceptual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business ecosystem concept in innovation policy context, and question whether it has something new to bring to the innovation policy field compared to previous theoretical discussions. A compara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where three widely utilized policy approaches were examined together with the business ecosystem concept. The ecosystem concept differs from the three approaches, for example, in its evolving around innovation, and its self-organizing and self-renewing nature. This paper sets a conceptual basis for further empirical research concerning the innovation policy implications of the business ecosystem concept.  相似文献   
75.
港口在推动全球经济贸易的同时给全球海洋和大气带来严重污染,港口发展受到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等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措施的约束与影响,港口发展面临转型。本研究基于政府和港口的双视角,考虑绿色智慧港口建设成本及政府调控影响,对政府港口双方的决策行为进行演化博弈分析,探索政府调控下的绿色智慧港口建设演化路径,挖掘绿色智慧港口建设的主要推动因素,刻画二者在绿色智慧港口转型中相互制约、共存共荣的关系。借鉴Lotka-Volterra模型测度绿色智慧港口发展扩散趋势,通过模拟政府调控力度刻画绿色智慧港口与普通港口的扩散形势变化,反映绿色智慧港口演化需求,揭示绿色智慧港口在无政府调控下发展的局限性,印证了政府调控对于绿色智慧港口转型的推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政府没有介入港口转型时,港口总是会向普通港口方向发展;当政府开始对港口转型进行调控时,绿色智慧港口发展竞争力加强、建设比率明显提高。绿色智慧港口发展速度与政府调控的强度是正相关关系,政府调控在绿色智慧港口转型不同阶段促进能力不同,随着政府调控力度的改变,绿色智慧港口的市场竞争力也持续变化,最终演化为政府和港口都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6.
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海量的数据、优质的算法与强大的算力支撑下能够实现多项技术赋能。但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否能够适用到智慧司法领域,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将其嵌入,尤其是该项技术在赋能智慧法院建设过程中的边界如何,这对于深层次建设智慧法院具有重要的前提性意义。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审判活动的智能化运用,可促进可视正义的实现;通过诉讼服务的可及性,可实现司法为民理念;通过公平与效率的动态平衡,可实现能动司法目标。然而,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带来上述诸多技术红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风险,具体可以划分为由数据“幻觉性”引发的一般风险、由技术垄断性导致的重要风险以及由数据不可控产生的核心风险。对这些风险,应根据不同的风险特征采取相应的规制路径:可以通过对训练数据库的标准化构建以实现数据的“幻觉性”规制,通过辅助性原则的引入而实现技术规制,通过对服务提供者科加义务以实现对数据不可控的数据规制。即运用数据“幻觉性”规制、技术规制与数据规制,实现对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嵌入的一般风险、重要风险与核心风险的防范,以期完成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嵌入智慧法庭建设的风险最小化与技术赋能最大化,最终实现该项技术高质量赋能智慧法院建设。  相似文献   
77.
在基于电子胃镜影像的上消化道疾病智能辅助决策过程中,现有的方法较少涉及胃镜图像的可疑病灶定位和细粒度分类,且服务延迟较高。此外,这类方法所采用的传统数据扩充方法更进一步的降低了辅助决策方法的实际性能。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电子胃镜影像的上消化道疾病智能辅助诊断框架,首先使用条件对抗生成网络实现原始胃镜图像数据增强,然后设计k-Lconv模块,在此基础上开发上消化道病灶检测方法Lconv-YOLO,并利用来自某三甲医院真实的临床数据进行方法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同类方法,本方法能够有效提高上消化道疾病推断的平均精度和病灶定位精度。本方法将平均检测一帧胃镜视频的时间缩短至6.73ms,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79.39%和87.94%。满足电子胃镜检查过程中的视频帧实时高精度辅助诊断决策。  相似文献   
78.
通过审视当代法国激进左翼哲学家斯蒂格勒对智能技术时代都市空间生产状况的独创性哲学概念的阐释,为诊断当下都市空间的生产特征、权力机制及其矛盾后果提供镜鉴,亦试图激活列斐伏尔都市社会思想在全球数码化智能化时代的价值与未来潜能。斯蒂格勒为我们阐明了大数据的算法治理成为空间生产的权力技术机制,其后果将带来世界的普遍无产阶级化、身份危机与系统化愚蠢。斯蒂格勒的解决方案和未来理想是通过“贡献型城市经济”以寻求去自动化的智能城市与负熵化的逆人类纪的可能性。智能城市问题并非一个抽象的工程设计与城市规划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都市社会差异的政治实践问题。城市生活的智能重塑,只能被合理地理解为都市新人类的新文明实践,将城市完全变成人类集体创造的作品。  相似文献   
79.
"慕课"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界掀起一股热浪,当热浪逐渐平复,我们再以理性的视角审视"慕课"时会发现,"慕课"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尤其是它弱化了教授的人格魅力对学习者的影响力。面对"慕课"的挑战,对于教授自身而言,要努力提升自身人格魅力;对于教育者而言,要将慕课与我国传统的大学模式融合,更好地发展我国未来的大学教育。  相似文献   
80.
徐昊  袁峰 《城市观察》2014,(3):141-148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重要性越发凸显。然而,顶层设计自身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结合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在给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总体思路的同时,分析总结了当前顶层设计存在的若干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