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87篇
  免费   1378篇
  国内免费   293篇
管理学   1598篇
劳动科学   11篇
民族学   452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642篇
丛书文集   2668篇
理论方法论   3511篇
综合类   15568篇
社会学   4976篇
统计学   230篇
  2024年   72篇
  2023年   411篇
  2022年   381篇
  2021年   507篇
  2020年   806篇
  2019年   891篇
  2018年   885篇
  2017年   1003篇
  2016年   1018篇
  2015年   1018篇
  2014年   1751篇
  2013年   3165篇
  2012年   1913篇
  2011年   1868篇
  2010年   1434篇
  2009年   1494篇
  2008年   1537篇
  2007年   1792篇
  2006年   1669篇
  2005年   1381篇
  2004年   1132篇
  2003年   1072篇
  2002年   778篇
  2001年   657篇
  2000年   390篇
  1999年   164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The sociological intervention is a research method developed in France by Alain Touraine in 1976 to explore social movement action. Since then it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both in terms of the type of social experience explored and the broader research program framing it. Despite its importance, the intervention remains little known and virtually untested within English-language sociology. This article examines key dimensions of this research method through discussing several examples, and argues that the intervention has much to offer English-language sociologists concerned with questions of agency and reflexivity, relationship, narrative and experience.  相似文献   
202.
A strategy of analyzing the moral vocabulary of a social movement or subculture is proposed by which ethnographies and other qualitative works may place the moral and ethical concepts used by respondents into a broader sociological context. Through examining the moral resources, the status hierarchy which the specific moral resources within a given moral vocabulary form, and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within which these moral resources exist, it is argued that it becomes possible to analyze and anticipate the moral claims and form of discourse which will be produced by a specific movement and/or subculture. It is also argued that this method may be used to predict how the opposition to a movement and/or subculture is perceived through the formation of an antithetical moral vocabulary.  相似文献   
203.
To illuminate the obstacl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global civil society, the experience of the most developed transnational social movement—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in the most developed supranational political system—the European Union—is considered. National differences are shown to be persistent and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of Europeanization. It is argued that the impedimen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global civil society are yet greater and that, despite the advent of antiglobalization protests, global civil society remains an aspiration rather thanan accomplished fact  相似文献   
204.
企业的创新活动要由企业家来组织和推动。企业家在推动创新的过程中,必然受其根植的个人网络和社会网络的影响。文章试图通过社会学中社会网络的分析观点指出,企业家网络及其构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家获取信息与资源的能力。此外,相对于企业家的个人网络而言,企业家的社会网络对企业家的创新行为将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因为通过社会网络企业家能够获取和动员异质性程度更高的信息与资源。  相似文献   
205.
王明的妇女解放思想基本上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科学地分析了中国妇女解放问题的政治地位以及妇女解放与民族解放、社会解放的辩证统一关系。王明的妇女解放思想不仅较好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妇女解放问题的理论,而且结合中国的实际也提出了一些正确的主张,丰富了我党的妇女工作理论。  相似文献   
206.
文化素质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起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促进科学技术教育 (简称科学教育 )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是 2 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认为 ,文化素质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促进我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切入点。作者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在高校推进文化素质教育作了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207.
当中国社会纵向穿越全球化横向空间时,两者的关联度迅速提高,并引起中国社会关系及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那就是:一种非国家层面的(国体与政体关系除外)、对中国社会所有累积性关系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型"社会契约关系"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208.
生态经济道德何以可能?最根本的社会基础和原因在于当代社会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相辅相成和相互凭借的趋势及其道德上的要求。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和原因是生态、经济、道德三位一体的发展趋势及其彼此融合的时代要求。第三个原因则是生态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及其道德上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9.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内涵涉及到对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恩格斯关于生产资料社会性两重性的思想,为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社会化占有与相对落后的社会化生产的矛盾,既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区别,也与社会基本矛盾相吻合,同时也与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相一致。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促进的作用过程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辩证发展的过程和方式。  相似文献   
210.
对高校学报性质传统理论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的理论是制约高校学报发展的一个因素。传统理论不能成为千古不变的永恒的真理。高校学报应关注社会生活,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审视传统的理论,并在工作实践中努力探索出在新时代适合高校学报建设与发展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