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1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7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205篇
社会学   18篇
统计学   2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31.
欧兰花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1):148-150,158
本文主要分析状语从句的类型及其用法。  相似文献   
132.
"No context,No text",本文主要是在对语境和语义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在日常交际的语境下,体育术语在汉语以及英语中的语意理解。  相似文献   
133.
134.
“什么”的非疑问用法大致分三个发展阶段:①唐五代时期;②宋元时期;③明清时期。在唐五代时期,“什么”有了虚指用法,但任指用法还不太稳固,并且指别性虚指明显多于替代性虚指。宋元时期,任指用法趋于稳固,但还没有替代性的任指用法。而明清时期,“什么”的非疑问用法已经很完善,既有虚指,又有任指,既有指别性的用法,又有替代性的用法。总之,“什么”的发展存在两个序列:1)虚指〉任指;2)指别性〉替代性。  相似文献   
135.
马克思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揭示了土地、地租的经济性质和经济意义。本文在深入分析和理解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基础上,探究我国土地出让金的性质,并对其进行量化分析,进而提出建立土地保证金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6.
社会共享情绪是指社会事件发生时,公众基于共同的利害关注,由;陆会人际分享产生的同步性情绪反应。问卷调查表明中国公众对某社会热点事件产生以愤怒为主导的多种情绪反应,结构方程分析表明:社会认同和社会情绪反应显著影响社会行动的效能与坚持意愿;社会分享调节策略显著影响社会认同和坚持意愿。这说明情绪调节的特征在社会行动的发展变化中表现出重要的缓冲作用,为公共事务中的情绪管理提供了新依据。  相似文献   
137.
从目前已经解读的佉卢文书来看,骆驼不但是鄯善国重要的运输工具,而且也是官员和出公差人员的"专车"。同时,该国的骆驼还是税收的来源之一,更执行着货币的职能,也被用作祭祀的牺牲。骆驼在该国上层社会是权力的标志,在普通百姓处是财富的象征,有着广泛的用途。  相似文献   
138.
关中方言"却"字白读如"渴"。白读如"渴"的"却"字在关中方言里常常用作副词或助词:可以用如副词"又、可、就",用如动态助词"给",用在"不……却"的结构里,是"那么"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又,又能,还,还能"等意思,用在假设复句的后续分句里是"这就、就、还"等意思。  相似文献   
139.
论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损失补偿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损失补偿对象主要有地下空间、土地立体利用阻碍、残地与物件转移。我国的一些地方政府对地下空间价值的处理太简单,而且在方向上有错误。为了公共利益使用地下空间,对私人具有使用权的地表的利用造成阻碍时,因征收或使用一块土地的一部分而造成残地价格下跌或者其他与残地相关的损失时,转移原有物件产生损失时,必须给予补偿。  相似文献   
140.
Ordinary Usage of New Media: Internet Usage via Mobile Phone in Japa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bstract: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Internet usage via mobile phones in Japan, aims to clarify an aspect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in present-day Japanese society.
Many discourses on the mobile Internet in Japan, either positive or negative, emphasize its novelty and describe this new media as an exotic phenomenon. These discours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The nationalistic discourses and the moral panic discourses. Both types of discourse have built certain images of social influences of the mobile Internet in the future. However, it would be unwise to conclude that those images of the mobile Internet express the reality of this new medium, simply because they lack empirical ground.
With these points in mind, based on the result of our national survey conducted in 2001, we would like to show the actual status of use of the mobile Internet and discuss that the ordinary usage is a critically important realm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social reception of the mobile Internet. As our data shows, although the actual usage of the mobile Internet is not very conspicuous, it gives us a chance to understand how the mobile Internet has been integrated into our everyday liv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