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7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25篇
民族学   10篇
人口学   11篇
丛书文集   123篇
理论方法论   56篇
综合类   677篇
社会学   1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sexual orientation of couples featured in magazine advertisements affects heterosexual viewers’ responses using the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as a framework. A 3 × 2 × 2 × 3 experiment tested effects of sexual orientation, argument strength, involvement, and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ity on heterosexuals’ attitudes toward the couple, advertisement, brand, and product, purchase intentions, and recall.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nsumers were accepting of ads with lesbian portrayals. Participants showed more negative attitudes toward gay male portrayals, but attitudes toward heterosexual and lesbian ads were similar. This effect was moderated by participants’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s. Low-involvement consumers showed more negative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 portrayals than toward heterosexual portrayals, indicating that sexual orientation may have served as a peripheral cue negatively impacting attitudes toward the couple and ad under low elaboration. These effects were not observed for attitudes toward the brand and product, purchase intentions, or recall.  相似文献   
23.
田耕 《社会》2019,39(1):71-97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学民族志在田野工作和叙事复兴中与传统人文学汇聚,显著扩展了自己的学科边界。但是,这种扩展并没有解决社会学民族志在深度的经验发生和强烈的理论诉求之间遭遇的紧张。对于这种紧张,本文主张再访早期社会研究的田野,即19世纪末期到一战之前的若干典型研究,从中反思早期社会学田野工作是如何在“直接经验”的倾向中完成类型化,以及如何在这个经验感获得的同时改变对社会世界的道德想象。早期社会学的田野工作的力量之一不在于以规范的诉求压制经验感,而是以独特的情感结构连接经验的观察和道德理想的重生。由此,我们不仅需要反思诸如社会调查到社区研究这样的简单思路,更要重新理解理论史上所谓的“进步主义式”的道德本身。这一工作对重新认识早期社会研究和今天的社会学民族志都具有意义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24.
多布森认为生态主义理论是一种独立的绿色的意识形态,与任何一种环境主义都不相融。佩珀则通过分析经济学价值论的三种流派的基本观点,阐明了各种环境主义与不同的价值论所代表的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了生态主义内含的各种矛盾及其无政府主义根基。佩珀认为,无政府主义具有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维度,无政府共产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在经济和政治哲学上具有相近性,应从生态社会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出发,推动人类中心主义与绿色意识形态的融合,推动生态主义向生态无政府共产主义,以致向生态社会主义靠拢。  相似文献   
25.
网络传播渠道和经营平台的特殊性影响了网民网络购物消费行为特征。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网民网络购物行为满足了价格低廉、轻松娱乐、方便快捷、人际交往、安全及追求时尚的需要。网络信息的高度聚合、良好的连通性与交互性、内容的个性生产等是网络购物消费行为的渠道动力。  相似文献   
26.
高校教师的角色经历了古代、现代和当代的逐步深入的衍化,21世纪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专业发展.本文在综述教师专业社会化理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从发展模式和保障机制两个方面论述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27.
周飞舟 《社会》2017,37(4):143-187
本文是对费孝通先生晚年思想转向之成因的研究。费孝通晚年的研究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力倡"文化自觉",由早年注重西方文化变而偏重于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费孝通晚年著作的详细考察,本文认为,费孝通的思想转向是他在对中国现实社会的不间断的调查、实践和反思中形成的。这种思想转向是一种"社会科学"的转向,而不是文化立场的转变。本文以四个部分来论述这种转向的发生。前两个部分讨论费孝通晚年谱写的"两篇文章",即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研究、民族和边区开发研究。在这两个领域的经验研究中,费孝通都遇到了社会学和人类学上的挑战,他发现:乡村工业、民族和边区的发展都不只是经济社会政策的问题,甚至也不是经济和社会结构的问题,而是和其背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心态和文化有关。如何把握这些心态和文化,是本文的第三个部分,即费孝通晚年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费先生从英国人类学家Leach因《江村经济》所提出的两个方法论问题入手,在生命的最后十多年里展开了漫长而严谨的反思。反思的结果一方面是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新看法,也是对上述两个经验问题的总回答,另一方面是对"文化自觉"理论的方法论补充。本文的最后一个部分讨论的是费孝通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家,晚年如何身体力行,在"差序格局"中"推己及人",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是为真正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28.
"新生代流动人口"或"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不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本文在全面梳理国外二代移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二代流动人口"的概念和划分方式,通过与现有的"新生代流动人口"从理论上进行对比论证了"二代流动人口"群体在未来流动人口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最后为人口普查和各项有关流动人口的专项调查提供了数据采集方法上的建议,并提出了未来一些相关的研究议题.  相似文献   
29.
An exploratory teaching approach was inspired by the communicative experiences of d/Deaf students in tertiary education. ‘Theory of Mind’ has been used by some to describe the capacity to appreciate that views of others may be different from our own, a concept that could provide a different way for students and educators to understand the barriers identified. An adapted assessment highlighted challenges faced and a communication group provided opportunities for extending personal understandings of social settings. Emerging ideas to inform practice and potential implications for inclusion have relevance for other contexts.  相似文献   
30.
文学地理学是中国本土化学科,其学科建立的意义在于以中国声音传达在以批判传统文学研究视角的基础上对于文学、文学理论研究的积极开拓,然这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且由于对“文学地理“这一核心概念理论界定不清,而直接导致了文学地理学系统建构的盲点与困难.为此,回归中国古代资源,从人-地及其关系-文学地理-文学地理学、地理-作家-文学-地理两个关系范式来寻求这一问题的解答显然具有研究的学理性和学科发展的亟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