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0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7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28篇
理论方法论   43篇
综合类   1610篇
社会学   8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65篇
  2003年   137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文章着力于探讨语言符号与意义表达之间的关系,即运用文体学文体定量分析法和篇章语言学的主位—述位及其他语言学理论来描述小说语篇中所采用的语言手段对成功塑造人物所起的作用。通过分析实例语篇的择词、结构和语音、词汇、句法层面各种修辞的运用,了解小说叙述描写语言对人物性格的阐释,语篇在发生、发展、高潮过程中对人物形象塑造的逐步深入与完善以及修辞在人物形象塑造中的美学效果。总之,小说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各种语言手段,通过分析其在小说语篇中的具体运用,揭示运用语言手段在成功塑造人物形象和深入挖掘主题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32.
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决定了区分原则的必然存在.区分原则,不是物权变动与原因行为的区分,而是引起物权变动的物权行为与原因行为即债权行为的区分.区分原则无论在理论或实践上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而在即将通过的物权法中,应确立区分原则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3.
当语言中的一个新词诞生以后 ,只要表示与之相关的动作变化或状态的动词或形容词没有产生 ,就很可能直接用这个词来表示这种相关的动作变化或状态。因此 ,词的兼类是各种语言或方言、或各个不同时期的同一语言中常见的现象。在语言的发展史上 ,尽可能减少词的兼类现象 ,特别是通过形态变化等手段把兼类的词分化为不同的词 ,还有些词存在活用现象 ,显得很有地方特色。从此角度说 ,客家方言保留着较多的古语痕迹。  相似文献   
34.
图式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时需要对新输入信息进行解码和编码,编码必须与大脑中的图式网相匹配才能完成信息处理。认识到这一点对提高口语产出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大学外语口语产出训练中,应重视信息输入。朗读和背诵是强化信息输入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35.
197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文学中出现的政治诗、政治小说,以反政府、反体制著称,它们是被压迫者的心声,是弱势阶层的代言人,具有强烈的在野的反叛性格。政治小说有一类是以政治诉求作为主要目标的,另一类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只是基于作者感时忧国的精神去写政治斗争。1990年代以来,"台湾意识"成了知识分子热烈讨论的话题,随着其本土论述的加强,台湾文学的创作也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台语文学不仅有学术层面的问题,而且还牵涉到族群和国家的认同。一些分离主义者,在"多语言文学"的遮掩下,把原本属于汉语方言的台语膨胀为独立的"民族语言",这是在有意制造北京话与台语的对立。  相似文献   
36.
徐志摩的情诗是他爱情生活的留痕,《我等候你》是他对陆小曼痴情的见证。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徐志摩的爱情观、生活观,即追求爱、自由与美;也体现了他的艺术观,即诗歌的目的不是表现政治理想,而是抒发内心情感。这首诗按情感的自然流动分行,不讲究压韵和格式的整齐,具有浓厚的散文风格,同时兼具绘画美与音乐美,被认为是他最好的一首抒情诗之一。  相似文献   
37.
介喻是当今最为敏感的修辞格之一,其特征主要表现在“本、喻体间的差值”和“辞格本体的外在义”等两方面。 其语用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内容,即基本的和文化的。由于敏感,它常常会带来文化的烦恼。  相似文献   
38.
The process of coming out linguistically as a lesbian or as a gay man is occasionally referred to as a speech act (e.g. Harvey 1997: 72; Liang 1997: 293). This analogy is taken as a starting point to explore the extent to which coming out is a performative act, and what sort of speech act coming out may be. The discussion draws on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the speaker and the hearer to consider how the acts involved in coming out are open to interpretation. Parallels are drawn between the act of coming out as a lesbian or a gay man and other instances of self–disclosure or of individuals' constructions of new facets of their identities.  相似文献   
39.
论言语行为中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言语行为理论作了概述,介绍了A ustin及其学生Searle对言语的行为理论的贡献;并对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分析,着重指出了在言语行为三大分类中“言内行为”中存在语音、词汇和句法等方面的性别差异。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产生这一现象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的根源,最后指出了重视性别差异现象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0.
人称指示在汉语、英语中的语用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英语、汉语中的人称指示语在语用上的差异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指示语在语用上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