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43篇
  免费   235篇
  国内免费   60篇
管理学   18篇
民族学   135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4篇
丛书文集   935篇
理论方法论   181篇
综合类   5828篇
社会学   414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303篇
  2013年   296篇
  2012年   443篇
  2011年   535篇
  2010年   433篇
  2009年   464篇
  2008年   476篇
  2007年   599篇
  2006年   619篇
  2005年   591篇
  2004年   544篇
  2003年   522篇
  2002年   399篇
  2001年   368篇
  2000年   206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91.
“社会流行语”及其规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流行语属于多层面、多群体、多元化的言语时尚,是藉以透析时尚风俗的"传真"语料。流行语的生成是社会文明的需要,理所当然要接受社会文明的规范。种种似乎很不文明的流行语,是现实社会生活个中不文明现象的直接反映,更是社会生活无序、不够规范状态的写照。历代的民间流行习语多有失之粗鄙庸俗的一面,乃至出现污染社会风尚的负面效应,所以其很少被采入规范的"雅语"。流行语的生灭,也同样应由促生它的社会去汰选,通过"辨风正俗"去约定俗成。  相似文献   
192.
本文从周作人文学汉语的实践过程来探讨现代美文的发生,认为周作人的文学汉语特色可以用"知言"来概括,分三层论述:首先描述了知言的特性构成了美文的特征,接着分析了知言与美文何以能够统一的历史过程与逻辑原因;最后探讨了周作人知言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3.
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动词。文章通过对在教学过程中收集到的例句及从北京语言大学中介语语料库中提取到的例句的整理,在综合分析韩国学生学习汉语中出现的偏误和非偏误情况的基础上,运用语言对比手段,深入探讨其成因。本文认为,现代汉语离合词与介宾短语的搭配使用,离合词在扩展形式中需要插入时量成份,这是韩国学生学习汉语时两个比较难掌握的语法项目,需要教学者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训练。  相似文献   
194.
比较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在测试目的、测试对象、测试标准、测试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异同,借鉴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中可以参照学习的部分,可以扩大普通话测试对象,在普通话测试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以进一步完善普通话水平测试。  相似文献   
195.
从语感研究的现状看,关涉语感本身的理论问题得到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同时,语感作为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词汇之一,语感培养问题开始真正走进人们的思维视阈。由于现实上语感实践环节的研究相对薄弱,从而造成语感教学实践成为目前语感研究面临的最大问题,其中既包括语感教学实施也包括切合实际的语感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相似文献   
196.
通过分析索绪尔关于语言的任意性原则和一些学者对语言任意性的解释,对任意性是语言的基本特征这一命题提出了疑问,并讨论了语言单位之间的理据性,语言和外部自然世界的某些联系以及语言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证明语言的非任意性是语言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7.
新时期的诗歌创作曾一度将诗语的典雅奇异推向一种极致,随后开始了面向生活语言的俗化的回归,一直发展到当下的“口水诗”,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与此同时,以歌词、短信等为代表的社会生活俗语,却出现了全面诗化的现象。诗语俗化和俗语诗化的文化背景和动因,可以概括为诗的娱乐化和娱乐的诗化。一方面,俗语作为娱乐的一部分需要审美的诗意元素的参与;另一方面,诗歌为了迎合娱乐和市场的需要则选择了全面俗化,诗语的俗化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198.
实行教学民主 ,优化创新环境应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因为创新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 ,它将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反应 ,同时也受其他心理因素的制约 ,所以实行教学民主 ,创设宽松的、自由的、民主的良好心理环境尤为必要。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强化创新训练 ,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目的。创新能力就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经过独立的分析、综合、联想、想像、比较、抽象和概括后所获得的能力。所以 ,创新能力的培养 ,还在于多方面开辟创新思维的活动空间 ,让学生在独立开启创造性思维中发展个性 ,促使创新意识的产生和能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9.
Private English language schools market the language as a tool that helps one connect with others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Despite their promotion of English aiding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se institutions may believe that only the white native speaker is the ideal teacher of the language. This valuing of the white native speaker can consequently act as an organisational inequality regime that marginalises nonwhite teachers. Using qualitative interviews with 10 nonwhite instructors working in schools in Toronto, Canada,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ways in which these teachers experience the inequality regime of the white native speaker at work.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teachers experience this inequality regime as a series of microaggressions that involve space, competence and customer desire.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suggestions to dismantle inequality regimes in private institutions.  相似文献   
200.
The discourse of some of the most powerful public figures in today’s world is often incoherent and nonsensical. Incoherent yet authoritative discourse shows that authority does not rest in language but results from non‐linguistic and pre‐textual conditions. The non‐linguistic and pre‐textual conditions are exemplified in an Australian case‐study of a media debate between the Immigration Minister and a refugee, drawing on research by Smith‐Khan (2019a, 2019b). Two such conditions are then examined with reference to academic publics. First, I ask which languages do or do not carry authority, before moving on to speaker identity as a condition of authority. The close associ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academic excellence has resulted in diminishing the authority of academic publications in languages other than English. The same is true of publications by women and people of colour. I close by reflecting on referencing practices as forms of extending authoritativeness to voices in excluded languages and from excluded scholars in academic publ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