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76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404篇
社会学   14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01.
大学生自卑心理及防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自卑心理是其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它主要表现为自我封闭、消极被动、高傲自大与抵触仇视,其成因主要在于家庭的贫困、外表的缺陷、生活的挫折、能力的低下、心理的失调等。矫治大学生自卑心理,必须注意加强思想教育,做好解决实际困难、营造良好氛围以及开展咨询训练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502.
要精心设计开讲辞,善于应用激发式提问,适当运用严厉性态度及语言;教学语言生动,举例形象,情绪饱满,善于即兴发挥;才能创造精神优势,巩固教师在课堂上的核心地位,缩短与团干部之间的心理距离,实现团课课堂教学的最佳感觉交流效果。  相似文献   
503.
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艺术美与环境美并没有呈现出一种对立的姿态,而是统一于绘画之中。从环境美学研究的角度看,北宋的山水画作品最具研究价值。宋代郭熙基于山水画创作提出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环境观,其中对可游、可居山水的重视成为他思想中的独特之处。从北宋山水画作品中的点景人物、人工建筑以及家畜形象上,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强烈的家园意识。  相似文献   
504.
王萍 《唐都学刊》2010,26(4):66-69
王昌龄是一位有自觉理论追求的诗人。他的诗论《诗格》,是对其诗歌创作的理论反思与总结;他的诗歌、尤其是其七绝,是在诗论指导下的有明确审美追求的艺术佳作。王昌龄在诗歌情景理论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了景、景语、意语、意句等崭新的概念,明确地提出了作品内情景相兼(融)的看法,以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分析诗歌作品内部情景构成的比例,从而指导后学者的诗歌创作。王昌龄的诗歌,是在诗论思想指导下的有意识创作;王昌龄的诗论思想,是对其诗歌创作的理论总结。诗歌与诗论相互印证,从而共同构成了王昌龄文学成就的双璧。  相似文献   
505.
庄子论美感与众不同,他从哲学层面探讨了最符合人自身、最有利于人的生命活动的感受,提出了"至乐"的概念,即人的最大的快乐就是"至乐"。"至乐无乐",是他的美感论的核心。他所谓的美感,是哲学之"道"向美学的演化。表现出的"无乐",是人超越外物、理解人生宇宙的本质和长期实践的结果,因而具有超越性、内省性、自然性、直觉性、独特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506.
小说的感情倾向,由惩恶最终向善的皈依,是作者受当时陆王心学"格物致知"、"复性"论和禅净二宗"带业往生"等时代思潮的影响,也是儒释道三教融合欲挽救世道人心共同旨归.这可从叙事结构上、作者对人物的感情倾向上和作者对事件的褒贬评价这三个方面得到充分的印证.  相似文献   
507.
王云川 《阴山学刊》2006,20(3):37-38
当波源和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会感受到波源频率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08.
郭亚明 《阴山学刊》2004,17(3):46-50
黄土地构成了路遥的小说世界。路遥以他沉郁的笔触深情地表现着一代又一代黄土地上的人们特别是农民们苦难而又顽强的生活。路遥小说中除了始终贯穿的信天游旋律外,还把陕北方言融汇在作品的整个叙事话语系统中,从而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509.
情感:生活意义的感受与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是最基本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之一,也是最为扑朔迷离的心理——精神现象之一。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感受与体验,一种对意义的感受与体验,更是一种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感受与体验;人的情感所感受与体验到的之所以是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首先是因为情感与生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其次是因为追寻价值与意义是人的生命的本质特征。人生价值、生命意义实质上是生活价值、生活意义,故情感是对生活意义的感受与体验。  相似文献   
510.
The number of suicides in Japan increas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11 year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This trend is particularly high among employed women and students.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expanded its budget for providing telephone and social network service (SNS) counseling by prefectures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POs). On the basis of interviews with the chairman as well as counselors of an NPO in Osaka (Japan) that has provided telephone counseling services on suicide for over 40 years, this study examines suicide and suicide prevention amid the COVID-19 pandemic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how suicidal feelings are accepted. The results clarify that people do not wish to die just because of financial troubles or health problems; rather, they have lost the meaning in their life in the conflicts between social conditions and their personal life histories. Additionally, as volunteer counselors often experience the suicide of close relatives, their empathy for a caller may be based on their experiences of being overwhelmed by the realization of the otherness of others. They do not regard the acceptance of suicidal feelings as a “job,” but act as “friends.” Although modern society conceals death and suicide cases, the key to achieving a society where no one is driven into committing suicide is to place human life and human rights first as well as to talk about suicide and suicidal feelings without making the subject taboo or an aber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