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28篇
  免费   489篇
  国内免费   142篇
管理学   3019篇
民族学   9篇
人口学   90篇
丛书文集   347篇
理论方法论   413篇
综合类   3745篇
社会学   483篇
统计学   75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136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259篇
  2019年   255篇
  2018年   258篇
  2017年   288篇
  2016年   287篇
  2015年   302篇
  2014年   430篇
  2013年   693篇
  2012年   497篇
  2011年   491篇
  2010年   400篇
  2009年   381篇
  2008年   408篇
  2007年   434篇
  2006年   459篇
  2005年   467篇
  2004年   394篇
  2003年   359篇
  2002年   316篇
  2001年   278篇
  2000年   143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针对目前中国在防范与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缓解现实债务压力和潜在财政风险、缓解其与社会经济稳定之间的矛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建议,从而建立一套科学的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的机制,强化地方财政风险预警体系,实行政府债务报告制度,确保政府债务始终处于安全线之内。  相似文献   
52.
科技风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风险的现代性社会中,科技风险正在成为社会发展的最大风险源。科技风险以其明显不同于传统风险的特征使其在范围、幅度和深度上以整体性、复合性和深远性从根本上影响到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科技风险的来源主要有科技知识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科技应用延缓效应所带来的风险,科技伦理失范所带来的风险,科技与其他社会因素交互作用所带来的风险,科学家对科技活动功利性追求的带来的风险。要消减、规避科技风险就要提高社会对科技风险的认知意识,明确并落实政府的职责,规范强化科技伦理,吸纳公众有序参与到科学决策和科学后果的评价中来,全球协同共同治理科技风险。  相似文献   
53.
江苏省大学城建设中高校的债务风险及其化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学城建设过程中,银行贷款在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改善高校办学条件的同时,也使高校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给高校带来了较高的债务风险。就江苏省大学城建设中高校存在的债务风险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教育产权的角度提出了化解债务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54.
中间业务以其风险小、收益高的优点受到各国银行的青睐,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发达国家建设银行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建设银行大力推进和发展中间业务商业银行加快体制改革步伐、增强国际竞争力尤为重要。现针对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及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对于国内外先进银行经验加快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步伐,加快建设银行战略转型、改变业务发展方式,向现代化经营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55.
利率变动下的存续期缺口管理和流量比例调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金融自由化和利率市场化的浪潮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防范问题日益突出。利率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极其重要的环节。马考勒存续期缺口管理是现代西方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管理手段之一,合理构造存续期缺口可使商业银行净值不受市场利率影响,而流量比例调整可以克服存续期缺口受制于利率变动的不足,综合利用存续期缺口管理对我国商业银行建立风险管理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6.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a new theoretical basis for perturbation methods. In developing this new theoretical basis, we define the ideal measures of data utility and disclosure risk. Maximum data utility is achieved when the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turbed data are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original data. Disclosure risk is minimized if providing users with microdata access does not result in any additional information. We show that when the perturbed values of the confidential variables are generated as independent realizations from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onfidential variables conditioned on the non-confidential variables, they satisfy the data utility and disclosure risk requirements. We als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some commonly used methods for generating perturbed values of confidential numerical variables.  相似文献   
57.
论消费者的知觉风险及营销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者产生知觉风险的原因众多。我们可根据消费者收集信息的不同程度和消费者收集信息的性质而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来减低消费者的知觉风险,加快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相似文献   
58.
信用证交易被视为国际商业的生命线。它牵涉到复杂的法律关系。受益方如何在交易中做到单证相符,规避欺诈及其它风险,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9.
文章在对美国工程保证担保制度的发展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 ,结合当前中国的国情 ,探讨了如何在我国逐步建立和推行工程保证担保制度。  相似文献   
60.
Existential, or existential-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ical approaches to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risk perception provide a nove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issues that are common to all humanity, such as fear of death, 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 isolation and meaninglessness, as these anxieties are a function of existing, or being-in-the-world. These fundamental anxieties can be related theoretically to the ways people perceive risks within social and cultural milieus, and can also be used practically within case studies, as demonstrated in the three examples presented, which examine perceptions of climate change, food-related risks, and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via a mixture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techniques. The discussion focuses on the possible insights that can be gained from taking an existential perspective on risk perception, and relates notions of contemporary technologically-oriented societies to the existential challenges faced by individuals and societies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