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4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65篇
管理学   64篇
民族学   75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5篇
丛书文集   652篇
理论方法论   179篇
综合类   3711篇
社会学   207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272篇
  2013年   265篇
  2012年   313篇
  2011年   364篇
  2010年   293篇
  2009年   240篇
  2008年   327篇
  2007年   375篇
  2006年   383篇
  2005年   370篇
  2004年   315篇
  2003年   281篇
  2002年   237篇
  2001年   232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期刊的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注重期刊内在质量系统与外在质量系统的辩证统一。期刊的编校质量在期刊外在质量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编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期刊的质量。期刊的外在质量系统具体体现在编辑的包装意识中。编辑的“包装意识”决定了期刊的编校质量  相似文献   
902.
明清历史演义小说表现了与封建正统思想判然有别的平民意识。这主要表现在赞同叛逆反抗行为、重视道德和义气、盼望发迹变泰以及用因果宿命的观点解释历史现象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903.
自 8 0年代以来 ,有关汪曾祺的研究 ,基本上是从时间维度出发 ,更多地关注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认为他的文化意识及其审美态度 ,主要渊源于儒、道、佛 ,或者是三者的圆通与整合。这种认识 ,在汪曾祺的研究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基本上代表了近 2 0年来的研究向度和主要成果。本文则从空间维度着眼 ,在整个 2 0世纪的文化背景上 ,对汪曾祺的生活与创作进行了一番宏观上的审视与考察 ,发现其文化方位实际上是属于民间的。正是其文化意识的民间性 ,决定了他在当代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04.
本文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对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自发性与自觉性即非理性与理性特征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905.
产生于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新时期小说真实反映了该时期的社会变革。小说中的众多女性形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思想解放潮流给她们带来生活的巨大变化。个人情感世界的解冻、自我价值观念的重新确立、对爱情的渴望和思考、女性意识的最初显示等都使这些女性形象具有了崭新的色彩 ,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相似文献   
906.
阮籍的《咏怀》诗含蓄而隐晦,但其间所流露出来的悲剧意识是显而易见的。阮籍身处魏晋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时代的因素及个体意识的觉醒使他的人生悲剧意识带上了政治悲剧意识与生命悲剧意识的双重色彩,并且明显具有从屈原的政治悲剧意识转向苏武的生命悲剧意识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907.
单元教学与语感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两大流派。它们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非常盛行。实行单元教学时介入模糊意识 ,实行语感教学时介入实化意识 ,这是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整合的时代背景之中两者相融合的观念与途径 ,是高质高效地达成语文教育目标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08.
弗吉尼亚·伍尔芙以意识流小说著称于世 ,通过探析伍尔芙女性观的成因 ,探讨了其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分析表明弗吉尼亚的女性观只能是对女性平等地位要求的平和的呼唤和努力 ,而她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绝非女权主义者所推崇的反叛型女性  相似文献   
909.
闻一多的诗歌创作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追求 ,其指向在于 :浓重的祖国情结和沉郁的民族意识 ;厚传统而不薄现代、亲本土而不疏异域的开放性的文化品格 ;“用人民的形式 ,喊出人民的愤怒” ,使“行义”与“文采”充分人民化的艺术内质  相似文献   
910.
中国阐释学研究的合法性何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清良 《河北学刊》2004,24(5):35-39
周光庆认为 ,中国经学传统中的解释空间 ,是以意义信仰为最后皈依 ,以经世致用为主要目的 ,以立足现实不断开拓为显著特征 ,经过历代哲人学者的努力开拓 ,与封建专制社会相互作用 ,常常是相当宏大的。周裕锴指出 ,乾嘉学派的“语言还原法” ,在重现和复制文本原意、保证理解和解释的客观性方面 ,对中国阐释学的建构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们提出的“由文字声音训诂而得义理之真” ,标志着中国传统阐释学最终实现了“语言学转向”。严春友则从现象学的视域对中西哲学的两种解释学特征作了分析 ,认为在中国强解释传统依然存在的情形下 ,建立那种旨在解释古代文章的作为一门解释技术的“中国解释学”不仅毫无必要 ,而且也不应该 ,倒是主张“居中”的现象学和现代解释学值得我们去学习 ,它或许可以治疗人们在肯定与否定的两极之间跳跃的毛病。李清良鉴于对中西阐释理论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焦点和热点 ,指出中国的阐释学研究如果不是从自己的时代问题出发 ,就不具有充分的合法性 ;从一种不同于西方近代传统的主体性意识角度切入中外阐释理论的研究 ,可能是使中国的阐释学研究获得其合法性的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