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3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5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口学   57篇
丛书文集   86篇
理论方法论   105篇
综合类   568篇
社会学   49篇
统计学   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71.
目的探讨中学教师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使用综合幸福感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河南省659名中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河南省中学教师正性情感较多,负性情感较少,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的整体平均水平较高;主观幸福感各指数与社会支持各维度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高、低社会支持组被试在主观幸福感各指数上均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主观支持对幸福感各个维度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支持利用度对主观幸福感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客观支持对主观幸福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中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同属性的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各指数的预测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72.
教育过程的生活性、教育对象的生命性和道德内化的实践性.决定了主体性道德教育必然在生命体验中展开。而生命体验,则通过以体验课程诠释德育课程、以生命故事体验生命意义、以道德描述替代道德灌输等方式.来丰富并阐释主体性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73.
《德伯家的苔丝》和《觉醒》分别是英、美文学史上描写女性意识觉醒的经典作品。但由于两位作家性别、国度的差异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使得他们塑造的女性形象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别,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4.
标准分数是将原始卷面分数经过某种数学公式转换后,扣除难度和区分度等客观因素影响而只考虑主观因素影响的一种相对分数.在确立学生多科考试总成绩相对位次的应用方面(如招生、评优、评奖等),由于仅仅考虑孝生总成绩的相对高低,因此标准分数较原始卷面分数显得更为恰当、合理、客观、公正.  相似文献   
175.
中国阐释学研究的合法性何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清良 《河北学刊》2004,24(5):35-39
周光庆认为 ,中国经学传统中的解释空间 ,是以意义信仰为最后皈依 ,以经世致用为主要目的 ,以立足现实不断开拓为显著特征 ,经过历代哲人学者的努力开拓 ,与封建专制社会相互作用 ,常常是相当宏大的。周裕锴指出 ,乾嘉学派的“语言还原法” ,在重现和复制文本原意、保证理解和解释的客观性方面 ,对中国阐释学的建构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们提出的“由文字声音训诂而得义理之真” ,标志着中国传统阐释学最终实现了“语言学转向”。严春友则从现象学的视域对中西哲学的两种解释学特征作了分析 ,认为在中国强解释传统依然存在的情形下 ,建立那种旨在解释古代文章的作为一门解释技术的“中国解释学”不仅毫无必要 ,而且也不应该 ,倒是主张“居中”的现象学和现代解释学值得我们去学习 ,它或许可以治疗人们在肯定与否定的两极之间跳跃的毛病。李清良鉴于对中西阐释理论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焦点和热点 ,指出中国的阐释学研究如果不是从自己的时代问题出发 ,就不具有充分的合法性 ;从一种不同于西方近代传统的主体性意识角度切入中外阐释理论的研究 ,可能是使中国的阐释学研究获得其合法性的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76.
中国画的造型观是意象造型,是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主客观结合产物。“意象”是指绘画作品中客观物象和主观物象相互融合,交织而成的艺术精神。“似与不似之间”,对形与神的总体把握,是中国画意象造型观的核心。中国绘画的意象造型观念是中华民族绘画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7.
腐败的主观测评方法——以腐败感知指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旭光 《统计研究》2007,24(6):91-94
腐败测评是反腐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腐败测评体系亟待发展。腐败测评有主观测评法和客观测评法两种研究思路。从统计机理和统计应用情况看,腐败的主观测评方法处于腐败测评研究的主流地位。本文介绍了腐败主观测评方法的基本思路、研究进展,并以腐败感知指数为例对其理论与应用情况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78.
李学丽 《学术交流》2001,(6):117-120
21世纪,全世界将跨入网络化时代,网络不纯粹是一个技术概念,它还被融入了情感的内涵;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塑造新的世界图景;同时网络技术渗透着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9.
人民公社化运动作为特定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一种历史性创造 ,它的发生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原因 ,但“左”倾社会思潮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尤其是乌托邦式的空想思潮、赶超思潮、中国历史上习惯性的阶级斗争思潮、脱离客观实际的主观唯心思潮和传统的盲目服从思潮在 195 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中 ,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它对人民公社的兴起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0.
社会科学中对幸福感的研究多从心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学科视角出发,从传播学角度直接论述媒介使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的研究较少。通过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等质化研究方法,考察了大众传播的媒介使用对使用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媒介使用通过三种路径影响主观幸福感:人们通过媒介内容(信息)的主动使用与满足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媒介作为中介变量能使大学生构建更广阔的主观现实(subjective-reality),通过参照系对比和后续行为,进而与主观幸福感发生勾连;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如"地方认同"、"国家认同"等象征性资源,整合社会凝聚力,人们的"认同"感知的变化会隐性地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