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3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5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口学   57篇
丛书文集   86篇
理论方法论   105篇
综合类   568篇
社会学   49篇
统计学   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31.
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独创性标准直接影响到其作品资格的认定,具有重要意义.应该以"独立创作、源于本人"和"最低限度创造性"作为独创性构成要素,采用独创性主观标准,以人类干预引领和保障科技向善.司法实践中,构建人类干预评价模型,将案例抽象为人类干预情形组合,可解决独创性主观标准之客观化问题;构建人类干预条件模型,归纳人类干预情形组合与著作权保护之间的关系,可解决独创性主观标准之门槛问题.  相似文献   
932.
引入前景理论关于福利的解构思想,构建主观福利视角的相对贫困考察模式。首次将社会偏好理论植入相对贫困领域,以不平等厌恶偏好为切入点构建内生化减贫模式。采用CGSS2017数据,测算贫困发生率以及贫困缺口指数,识别中国农村居民主观福利相对贫困状况。运用Logit分析相对贫困广度,发现:不平等厌恶偏好具有诱发相对精神贫困的直接效应;且与收入、教育和健康交互作用于相对贫困广度,展现出调节效应。采用OLS分析相对贫困深度揭示:不平等厌恶偏好正向贡献偏离相对贫困线的贫困缺口指数;通过收入、教育和健康等途径调节相对贫困缺口倾向。  相似文献   
933.
随着和谐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居民的幸福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利用农村微观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社会资本与居民幸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我国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个体层面上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组织信任都与幸福感正相关,关系和谐同样具有促进农民幸福的作用;社区层面的社会资本对农村居民主观福祉具有较强的外部性;社会关系网络主要对农村低收入群体幸福感有利。由此说明社会资本能够促进农村居民幸福,并且对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群体作用更强,这对促进民生幸福和建设农村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34.
There is evidence that grandchildren and grandparents in Chinese left-behind families (CLBF) suffer from immense life stressors. The well-being of both generations is of great concern. Guided by the family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 response model and ecological model of well-being,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dyadic associations between family resilienc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SWB) of left-behind grandchildren and grandparents. Furthermore, we explored the extent to which relationship quality accounts for such reciprocal associations. A sample of 130 left-behind grandparent–grandchild (GP–GC) pairs completed self-reported questionnaires. Actor–partner interdependence model (APIM) revealed that both grandchildren's and grandparents' reported family resilienc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ir own SWB but not the other's SWB. Grandchildren's and grandparents' perceived relationship quality mediat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ir perceived family resilience and their own SWB. Moreover, grandchildren-perceived relationship quality mediat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grandchildren-perceived family resilience and grandparents' SWB. Meanwhile, grandparent-perceived relationship quality mediat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grandparent-perceived family resilience and grandchildren's SWB. The findings highlighted the significance of family resilience 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boosting the two generations' SWB in CLBF. The results also suggested that left-behind grandchildren and their grandparents depend on each other. Future intervention programs could be benefitted from integrating the enhancement of family resilience and improvement of grandparent–grandchild relationship quality to promote the well-being of left-behind family members.  相似文献   
935.
In this paper, I attempt to shed more light in Bourdieu's habitus and doxa, by drawing on phenomenological and Bourdieusian-based literature, social theory and some findings from sociological research.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re is a vast work concerning the examination of these two concepts, there are still some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them. For that reason, I have tried to draw a clearer picture of habitus, by linking it with phenomenological “being-in-the-world” and describing its elements. As for doxa, I discuss its conceptual relation with habitus and phenomenology's natural attitude. Also, attention is given to some aspects of both habitus and doxa, which have not addressed in detailed fashion yet, but they are nevertheless theoretically useful for empirical qualitative research.  相似文献   
936.
王鹏  干一卿 《社会》2022,42(4):183-213
女性的阶层地位认同研究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但缺乏多重建构视角下基于长期转型背景的世代变迁分析。本文旨在回答两个重要问题:第一,已婚女性的阶层地位认同是否受到婚姻匹配与代际流动的影响,丈夫、父亲与女性自身的客观阶层及其差异如何影响女性的主观地位认同;第二,上述影响模式如何随出生世代发生变化。在使用对角线参照模型分析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2017年的合并数据后发现:相较于自身的客观阶层,中国已婚女性整体上倾向于以丈夫的客观阶层来建构自身的阶层认同,但越年轻的世代这一倾向越弱;父亲客观阶层的影响则与自身客观阶层的影响并重,甚至随世代变迁略有增强。上述结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家庭现代化模式,即已婚女性虽愈少依赖于配偶,但依然与原生家庭保持着紧密连结。  相似文献   
937.
为深入剖析负性生活事件对高职学前专业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探讨反刍思维、心理韧性在负性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笔者选取贵州省、广西省、四川省五所高职高专院校2152名高职学前专业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负性生活事件量表、反刍思维量表、心理韧性量表以及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高职学前专业学生的负性生活事件平均得分为1.83,其中重度负性生活事件(4-5分)占比2.5%,中度负性生活事件(2-4分)占比28.6%,轻度负性生活事件(1-2分)占比68.9%。主观幸福感平均得分为4.52,其中高水平主观幸福感(5-7分)占比24.6%,中度水平主观幸福感(3-5分)为占比72.8%,低水平主观幸福感(1-3分)占比2.6%。2)男生在负性生活事件得分上高于女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生活负性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三条中介效应实现:反刍思维中介作用(39.1%),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20.5%),反刍思维与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19.6%)。  相似文献   
938.
学前教育师范生是高素质、善保教师资队伍的储备力量,引导师范生积极从事幼儿园教师工作,对实现“幼有所育”美好期盼、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有重要意义。立足计划行为理论“信念→知觉→意愿”的框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018名本科在读师范生的从教意愿类别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展开剖析。研究发现:学前教育师范生总体从教意愿不强,长期和复选意愿较弱;在师范类型、学校属性上存在显著组间差异,公费师范生当前从教意愿显著高于非公费师范生,地方院校师范生的总体、当前及复选意愿均显著高于省属师大的师范生;学前教育师范生的职业期望、职业认同、主观规范与从教意愿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且职业认同和主观规范在职业期望与从教意愿之间存在显著的链式中介效应。建议:完善公费师范政策,增强学前教育师范生从教的内生动力;培育幼教家国情怀,坚定学前教育师范生从教的理想信念;涵养专业进取品格,锤炼学前教育师范生从教的职业认知。  相似文献   
939.
人才作为生产关系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地位全面超越能源、资本等要素,成为最具创造力的战略资源。党的二十大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其战略指向直接瞄准高质量发展、大国复兴和建设世界强国,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但从当前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形势看,主要面临着高层次人才占比较低、区域人才发展不平衡、人才创新活力不足等一系列发展难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才强国建设和伟大复兴进程,破解这些历史性的问题,需要在人才开发治理中寻找答案。随着当前我国整体迈入新发展阶段,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为代表的城市群作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引擎和人才创新集聚的主要载体,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经历了几轮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后,区域城市群人才竞争已从以往单纯的比拼数量规模逐渐演变为人才价值创造能级和人才生态系统的综合较量。因此,评价人才生态系统建设成效对于推动区域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现有研究...  相似文献   
940.
价值选择是价值论研究中的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 ,但在理论研究上又比较薄弱。价值选择是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本质特征 ,它构成了从价值评价 (认识 )到价值创造 (实践、做 )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是理论回到现实、指导实践的一个中间环节。而在价值选择过程中 ,必须正确处理价值选择的主体性 ,使人们的价值选择成为合理的、合客观规律性的 ,否则 ,人们的价值实践必然遭到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