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31篇
丛书文集   127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803篇
社会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21.
对消费率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4年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04年学术界对消费率空前关注。文章提出政府应当依法办好基础教育,把有限的财政资金向基础教育倾斜;建立和完善以医疗、失业、养老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支持“三农”。这些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对政府而言责无旁贷。如果造就了一个较好的制度框架和消费环境,有效改善了居民的收人预期和支出预期,消费需求与经济发展自然可以实现良性循环。这正是文章的主旨:提高消费率,功夫在诗外。  相似文献   
122.
古代白话小说"把/将"字句语体适应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拟采用归纳、分析以及对比法重点探讨古代白话小说阶段,“把/将”字句出现的一些比较独特的用法、功能;并探讨了“把”字句与“将”字句之间在语体功能方面的分工,从而得出了随着古代白话小说文体的不断发展成熟,作为新兴的口语句式“把/将”字句在古代白话小说中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功能的分化也越来越清晰,并产生出了一些只在这一阶段所特有的用法,但是随着汉语的发展以及语法的不断规范,“把/将”字句的某些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却不再出现,使用范围也有所减缩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3.
本文以鲁迅散文集<野草>中<雪>为例,从修辞的角度剖析了<野草>的诗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4.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老舍作为一位“语言艺术大师”在探寻文学作品语言的口语化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从词汇和句式的选用两个方面对老舍的未完成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的口语特色进行分析 ,可以看到作品真实记录了北京口语 ,保留了大量口语的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125.
阻碍人们的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并不是英汉语句法结构的差异,而是思维方式。因此,研究思维方式是相当重要的。文章通过列举一些常见的英汉语句子,试图探索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语言句法结构上的体现,以便排除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思维方式的干扰。  相似文献   
126.
汉语句子的分类标准和分类术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的句子类型可以从多个角度归纳和概括。结构、语气、功能、语序、语义、语用等都能成为句子的分类标准,以此所得到的"句型"、"句类"、"句式"、"句模"等分类术语往往缺乏明确界定,使用中相互交错,使句子系统认识模糊。句子分类术语的能指和所指需要进一步规范,以便构建合理的汉语句子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127.
句群是多学科共同感兴趣的语言单位.汉语句群接应手段是句群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关于句群"接点"的研究还很少有人问津.以现代语言学基本理论立论,对句群接应手段进行研究,提出了"接点模式"的概念,认为"接点"和"接点位置"是句群接应的必备要素,从大量语料中总结出句群接点模式的基本型和特殊型的13种具体模式.  相似文献   
128.
英语写作一直是学生们比较头疼的问题,本文就英语写作中学生容易犯错的语法、句子结构错误作了归纳。有针对性的给出一些例子,从语法上主谓不一致,结构上的残缺句等做一些分析讲解。  相似文献   
129.
本文通过分析英语长句构成,提出运用"小句"的概念讨论英语长句的汉译方法,试图从小句的定义、划分和翻译处理,到小句排列、整理一系列过程中,探讨翻译实践和评论常常面临的长句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30.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跨不同认知域的概念映射过程,而转喻则是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中用一个范畴去激活另一个范畴的认知过程。隐喻和转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能力,也是许多语法现象背后的认知动因。汉语中有一类由动词、形容词或拟声词等加上“什么”构成的特殊祈使句。此类句子在形式上表现为普通疑问句的结构,但在语法上又有一些不同于普通疑问句的特点,在语用上不表示特指性疑问,而是起到表“制止”的祈使句功能。文章结合沈家煊(1999)提出的转喻模型及雅柯布森(1956)有关隐喻和转喻与语言横组合关系和纵聚合关系之间的对应性的论述,认为此类句子的句法特点可以从转喻和隐喻共同作用的角度获得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