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31篇
  免费   921篇
  国内免费   251篇
管理学   748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579篇
人才学   5篇
人口学   598篇
丛书文集   3561篇
理论方法论   1450篇
综合类   22879篇
社会学   1804篇
统计学   375篇
  2024年   76篇
  2023年   202篇
  2022年   235篇
  2021年   298篇
  2020年   413篇
  2019年   426篇
  2018年   341篇
  2017年   417篇
  2016年   512篇
  2015年   551篇
  2014年   1286篇
  2013年   1582篇
  2012年   1681篇
  2011年   2102篇
  2010年   1861篇
  2009年   1999篇
  2008年   1926篇
  2007年   2268篇
  2006年   2380篇
  2005年   2361篇
  2004年   2205篇
  2003年   2154篇
  2002年   1709篇
  2001年   1520篇
  2000年   838篇
  1999年   243篇
  1998年   110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Michael Robinson   《Serials Review》2009,35(3):133-137
Established in 1994 through the amalgamation of several teacher training colleges,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HKIEd) is the major multidisciplinary teacher education provider in the Hong Kong SAR. Despite this, the Institute does not have a particularly high research profile when compared with its peer institutions in Hong Kong and around the world. Its research publishing achieves modest exposure and impact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research literature. The Institute has a goal to attain the title of 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and has identified an improvement in its research output and profile as critical to achieving this. In this context the HKIEd Library embarked on the redevelopment of it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changing its direction from being an archive of institutional publications to one which brought together and offered access to the sum total of published output of the Institute since its foundation, in a deliberate effort to promote Institute research.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articular approach taken by the Librar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how the repository contributes directly to and aligns with the research strategies of the Institute, and the impact the Repository has had so far on improving the profile of research at HKIEd.  相似文献   
72.
中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区域协调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毛盛勇 《统计研究》2009,26(5):82-85
 本文应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分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利用31个省区市2006年横截面数据计算了各地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因子得分,进行排序、等级差和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31个省区市中,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为好和较好的有12个,差和较差的有13个,协调程度一般的有6个,总体协调程度较差。在分析个案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高等教育发展规划要更多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潜力;鼓励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地区的地方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投资,支持社会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适当控制发展过度地区的高等教育规模,并加大中央财政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支持。  相似文献   
73.
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预警系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预警指标体系,并对1991~2010年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进行了测算及预测,根据协调度建立了预警系统,并对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以来,中国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不断下降,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4.
农业清洁生产是 2 1世纪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推行农业清洁生产的存在问题 ,提出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清洁生产措施  相似文献   
75.
论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海发 《河北学刊》2001,21(5):19-23
本文在对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农村工业与城镇化发展的偏差,提出了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6.
试论涩泽荣一的经济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云明 《河北学刊》2001,21(5):114-117
表文着重论述的是日本思想家涩泽荣一的“《论语》加算盘”的经济伦理思想。文章首先说明涩泽荣一是怎样将《论语》所代表的东方价值观念和西方工商文明的价值观念融合在一起的,其次介绍涩泽荣一如何在《论语》的基础上论证经济发展的合理性,最后介绍的是涩泽荣一倡导的发展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其它几个伦理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77.
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方时姣 《河北学刊》2001,21(6):48-5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新的世纪里 ,中国农业将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知识化、市场化、生态化、集约化和社会化的现代农业转变。这一发展新动向表明 ,基因农业、生态农业、白色农业、海洋农业、都市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网上农业、太空农业、精准农业和优质农业将是 2 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78.
东、西部经济差距形成的原因有自然地理因素,也有社会政治因素,后者主要指国 家发展战略的影响、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方面的不同和人员素质等软环境的差异。中国实 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既是为了实现振兴农业、缓解基础产业、扶持战略产业的经济目标,也 是为了实现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政治目标,又是能够扩大我国经济与军事战略纵深 ,突破反华围堵,争取长期主动的战略部署。西部开发成功的关键是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 人力资本的积累,进行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借新经济之风,鼓西部开发之帆;走传统开发 之路,只能是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79.
郑杰文 《齐鲁学刊》2001,(3):98-102
我国古代的经学,由西汉今文经学到东汉古文经学,到魏晋“王学”,到南北朝隋唐疏注之学,到宋明义理之学,到乾嘉考据之学,经过了四次振荡式发展。造成经学振荡式发展的原因,主要有社会文化需求的阶段性变化、实现儒学社会价值与追求儒经学术品位的矛盾,以及经典文本特点(主要是文词的多义性和句义的可扩展性)这三点。经学振荡式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国学研究,必须贴近现实,面向社会,为大众服务。  相似文献   
80.
在实践中丰富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理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俞吾金 《学术界》2001,(5):11-16
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理念是他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理论界历来重视研究马克思的这一理念,但却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把"个人全面发展"的提法转换成"人的全面发展"的提法.本文强调,这两种提法是有重要差异的,马克思说的"个人全面发展"是有严格的理论含义的.本文分析了这种"转换"的成因,同时也肯定了我国理论界在研究这一问题上所做出的贡献.此外,本文也指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有两个维度--道德维度和历史维度,以往的研究普遍地拘执于道德维度,从而遮蔽了马克思对"普遍异化"的历史意义的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