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51篇
社会学   24篇
统计学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91.
92.
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批判思维(CT)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英语教学设计和课堂记录的语料库和案例分析发现,高中英语教师的问题类型以“what”和“how”所占比重最多,表明教师对培养学生搜索理解“信息”和“程序”方面的思维能力的偏爱;同时,教师提问的顺序设计有优有劣.其问题主要在于对学生CT的难易度的把握和排序上;教师提问的时机与教学效果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93.
Many school districts across North America have turned to a framework for curriculum design and instruction called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Included in the framework is a call for teachers to create “essential questions” that provocatively ask students to consider and learn the “big ideas and core processes within the content standards” (Tomlinson and McTighe 2006, 26). Essential questions guide teaching and engage students in uncovering the important ideas at the heart of a subject (Wiggins and McTighe 1998, 28). The conceptual foundation for this curricular approach and for this research is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Although essential questions are being widely used across content areas, a robust field of research specifically and concretely considering how exactly these questions are best employed does not exist, especially not for history courses. Through a mixed methods approach, this practical action research project determined that revisiting the same essential questions throughout the school year greatly increased students’ abilities to connect learning between units, but only slightly increased their abilities to connect learning to personal experiences outside the history classroom.  相似文献   
94.
基于临界价格的易变质产品生产企业 RFID技术投资决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RFID技术可以优化易变质产品的流通速度,降低变质率对该类企业收益的影响。现代市场是开放型的系统,然而当前RFID技术投资成本过高,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开放系统下不同成本的易变质产品生产企业投资RFID技术的可行性。本文建立了不同成本易变质产品生产企业未投资RFID技术时的竞争博弈价格模型和合作博弈价格模型,分析了变质产品数量对产品定价的影响,得出竞合模式下保持企业较高收益且对新企业不产生吸引力的临界价格。在临界价格基础上,分析了投资RFID技术对易变质产品生产企业收益的影响,得出企业可承担的最大RFID标签成本,为该类企业RFID技术的投资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依据。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分析验证了所建立的模型。  相似文献   
95.
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轨迹及其特征,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轨迹,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七大,主要是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三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展开的。对这三大基本问题的探索和回答,不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6.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口语课的方案设计。首先阐释了口语教师了解学生口语实际水平的必要性及方法;其次从如何处理好听说读写各项言语技能的关系、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互动型”教学模式、对待错误的态度以及如何充分利用社会大环境来强化口语等方面进行了诠释,以便为今后的口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7.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存在着“在场与缺失”的辩证矛盾,而破解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全面系统地挖掘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另一方面,应着力在理论总问题、逻辑层级、理论基本观点方面加以认真思考和系统整理。这一工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国内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研究的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98.
华涛  翟桂叶 《民族研究》2012,(1):12-24,108
现有研究表明,中国讲汉语的回回在晚明已经形成为一个具有共同祖先认同的独特的族类群体(民族),但是到晚清特别是辛亥革命之后,出现回回学者关于"回族界说"的争议,而且大多数回回精英都不主张回族是一个独立的"民族",也不赞成使用"回族"的称呼。本文认为回回精英的这种立场,主要是因为从西方传入的"民族"概念蕴含"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意义,而中国的回回用"争教不争国"表达了在政治上认同中国的生存策略。这种生存策略的确定,不仅与清代后期的民族压迫有关,而且也受到民国期间中国大社会(国民党和大多数主流学者)的"民族"理论和方针的影响。反观中国共产党的《回回民族问题》(1941年),一方面尊重学理,没有否认中国多民族国家中存在汉族以外的"民族";另一方面修正了少数民族"民族自决"的主张,改为民族平等下的"民族自治"。其在学理上确立了多民族国家中真正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中国回回民族指明了不需要否认自己民族身份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9.
什么是价值?价值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有几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劳动是一切价值(无论是劳动价值还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种观点认为,劳动只是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自然界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第三种观点认为,价值是人类天生赋予的、意识决定的,意志与理念决定价值的存在与否。马克思通过对前人理论的继承和批判,建立了比较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劳动决定价值。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新时代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新的内容和意义,而在当前发展中继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0.
The left-right ideological dimension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political science research. The meaning of left and right is often based on analyses of responses to open-ended survey questions. In the 2008 German General Social Survey, item non-response to two particular open-ended questions on the meaning of left and right was considerable and calls for analyses of the value of the data have been received. In our paper we investigate item non-response to these two open-ended questions in terms of cognitive abilities, motivational aspects, and finally, in relation to the left-right self-placement scale itself. Item non-response in the open-ended questions is not based on randomness alone, and analyses show some significant systematic results. Thus, the open-ended questions seem to be biased and the validity of this data is questionable in some respect. In this context, left-right self-placement of non-respondents and “cognitive don’t knowers” need to be given careful conside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