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251篇 |
免费 | 219篇 |
国内免费 | 9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32篇 |
劳动科学 | 3篇 |
民族学 | 32篇 |
人才学 | 3篇 |
人口学 | 76篇 |
丛书文集 | 594篇 |
理论方法论 | 276篇 |
综合类 | 5364篇 |
社会学 | 559篇 |
统计学 | 2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50篇 |
2022年 | 55篇 |
2021年 | 86篇 |
2020年 | 145篇 |
2019年 | 137篇 |
2018年 | 88篇 |
2017年 | 159篇 |
2016年 | 202篇 |
2015年 | 222篇 |
2014年 | 507篇 |
2013年 | 543篇 |
2012年 | 517篇 |
2011年 | 598篇 |
2010年 | 465篇 |
2009年 | 416篇 |
2008年 | 476篇 |
2007年 | 500篇 |
2006年 | 511篇 |
2005年 | 423篇 |
2004年 | 366篇 |
2003年 | 337篇 |
2002年 | 243篇 |
2001年 | 219篇 |
2000年 | 129篇 |
1999年 | 47篇 |
1998年 | 33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5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红生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4):316-319
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是理论通向实践的必经桥梁,是合理的社会决策和科学实践活动的重要保证.这要求应多视角、全方位地探究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标准.其内容上的真(真理标准)、功用上的善(价值标准)和形式上的美(审美标准)及其三者的统一是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标准的要旨. 相似文献
82.
杨伦增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4):94-96
阐述编辑出版企事业单位编辑出版人才流失的负面影响,剖析出版业编辑出版工作人员流动的原因,给出出版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提出新时期出版业人力资源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3.
方祥玉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31-133
学分绩点制是一种能客观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绩点制在武汉地区七校联合办学实践中的应用,为联合办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4.
85.
采用共词分析方法对中国网站评价研究的主题进行分析,构建研究主题及其结构的可视化图谱。研究结果表明:(1)网站评价研究的热点领域是政府网站评价、电子商务(网站)评价、评价指标与体系,尤其是政府网站与绩效评估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2)网站评价研究中存在大量边缘性研究领域,且尚不成熟;(3)网络计量学方法在网站评价中的应用,应当注重与其他主题研究相结合;(4)网站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是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86.
完善了商品流通现代化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法将商品流通现代化指标转换成了指数。研究发现商品流通现代化水平与其区域位置、总体经济实力密切相关,且受到产业结构的影响。同时,通过基于指数的聚类分析得到如下结论:率先发展型区域要抓住历史机遇,培养创新型人才,保持领先地位;积极追赶型区域要发挥地理优势,打破省之间、行业和部门之间、所有制之间的界限,积极参与各种区域经济合作;流通欠发达型区域要进一步推进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物流现代化。 相似文献
87.
针对多层次评价体系中存在主观因素影响评估结果的客观性与精确性问题,采用灰色理论与多层次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信息不完全确知的样本系统进行白化,有效解决快餐店满意度评价信息的不确定问题。并通过该评价模型应用实例分析快餐店满意度评价的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88.
89.
高校课程考试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当前构建高校学习过程中的课程考试评价体系已经势在必行。学习过程中的课程考试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测试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的原则。学习过程中的课程考试评价体系必须从学生课堂学习,课外实践,考试形式以及学分绩点等方面采取措施,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工作的重点真正落实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上来,才能真正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90.
当今世界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传统的中文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只有在中文人才培养中树立"大文科"意识,才能打破学科壁垒,建立务实的中文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也有助于构建独具特色的中文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中文人才多向性发展,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增强中文人才服务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