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7篇
丛书文集   14篇
综合类   110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ABSTRACT

The following paper aims to engage recent reconsiderations of Gibson’s theory of affordances and Goffman’s concept of copresence in the context of the material turn – especially in the form expressed by Bruno Latour’s actor-network theory. The paper’s central claim is that microsociology cannot avoid engaging material turn theory. It will be argued that contemporary attempts to reconceptualize classical microsociological frameworks set out on a path that invariably leads to problems investigated by thinkers like Latour: a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dvances, the importance of mediated interaction grows, prompting attempts to update interactionism for non-face-to-face interactions such as teleconferencing, social networks and virtual reality. These new social situations are then made sense of in terms of the way these technologies have a transformative effect on interaction. This effect ? be it a modifier of the temporal structure of the interaction, or of the interactional capacity of the agents ? is argued to always lead back to a central question of the material turn: if technology is a static transformational effect, where is its agency? Or, conversely: if a technological object’s effect is uniform across all external factors, how is that not a form of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The paper investigates whether attempts to avoid determinism manage to keep Latourian metaphysics at bay. The paper concludes by suggesting that contemporary social theory must work towards a middle way that does not gloss over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of material turn theorists whilst also not ignoring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human 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相似文献   
52.
电信网络的二维成本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信网络的成本是目前电信业的焦点问题之一,直接关系到电信经营与管制的许多方面.本文提出电信网络的长期成本是业务量和用户数量这两个自变量的二维函数,而电信网中的用户独占资源和用户共享资源对于这两个变量具有完全相反的特点.本文同时利用此方法分析了固定市话网和移动网的成本结构、成本计算、资费结构、竞争策略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3.
对中国电信业市场竞争行为的制度创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到来使得电信业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然而当前我国电信市场的规范与发展却仍存在着许多不足,电信运营商之间的恶性竞争值得反思。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法律管制,规范电信市场。本文在指出有效竞争是电信业进一步改革的目标之后,指出在我国市场经济建立的今天,有效的市场竞争在于制度的创新,并且提出了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4.
采用中国1998-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应用动态面板模型对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企业规模与创新产出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而言,其企业规模对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创新随企业规模的扩大呈现出非线性递增的趋势;而企业利润、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不明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开放度对企业创新有较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5.
江苏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道路战略中,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企业的竞争状况值得研究。选取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分析了样本企业的竞争表现,最后根据统计分析结果研究了江苏省四家上市公司的竞争地位和竞争力表现,认为影响通信设备制造类企业间竞争力的因素按照重要程度依次为规模、成长性、经营效率三个方面。江苏四家企业中中天科技在三个方面发展都比较均衡,永鼎股份的企业规模、经营效率较好,新海宜成长性较好,南京熊猫企业规模较大,但其他指标相对落后。  相似文献   
56.
首先深入分析了目前中国电信行业的现状,即竞争的不对称性、竞争的自我性、竞争的无序性、竞争的非正当性和非公正性,接着又从四个方面阐述了造成无序竞争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电信企业和谐竞争的对策,即:一是加快电信立法;二是实现监管体制的转型;三是健全运营机制;四是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57.
重视和开展市场调研是国内电信企业的当务之急.本文结合一次电信企业市场调研的实例,对电信企业市场调研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58.
西方竞争性电信市场的实现途径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维护主体电信企业运营效率、防止竞争非效率,是西方国家成功实现电信市场由垄断转变为竞争的主要途径。我国目前的电信改革应把重点放在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上,既要采取措施限制主体电信企业的垄断势力;又要维护其运营效率,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防止过度竞争和低效率的竞争。  相似文献   
59.
分析了电信业在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垄断属性,简要回顾了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基于"古典规制→激励规制→有效竞争"这一演进路径的电信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国际电信业近年来的发展趋势,运用赫芬达尔指数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信业的变革历程及其成效,提出应当进一步开放市场,放松和改善规制,最终实现有效竞争,并针对目前电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0.
探寻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中国的具体表现,采用理论分析以及混合回归、固定效应模型与系统GMM模型的研究方法,对2005~2011年、2012~2018年两个时期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从直接和间接两个环节能显著地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呈现了显著的正向效应,其具体增进机制表现为投资乘数效应、促成制造业发展、需求催化效应、促进技术进步和催生新兴网络服务业等方面;为更好地发展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应加快培养互联网基础设施所需的应用型技术人员和研发人才,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促进新兴技术研发和应用,政策支持并培育大型互联网企业形成规模效应,利用“一带一路”建设扩大中国在国际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