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87篇 |
免费 | 16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8篇 |
丛书文集 | 180篇 |
理论方法论 | 91篇 |
综合类 | 1020篇 |
社会学 | 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54篇 |
2013年 | 28篇 |
2012年 | 97篇 |
2011年 | 97篇 |
2010年 | 62篇 |
2009年 | 89篇 |
2008年 | 87篇 |
2007年 | 113篇 |
2006年 | 122篇 |
2005年 | 102篇 |
2004年 | 107篇 |
2003年 | 97篇 |
2002年 | 75篇 |
2001年 | 54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是美国20世纪最受推崇的伟大诗人。他诗中的意象均来自简朴的乡村生活和自然景物,但却蕴含着严肃而深刻的哲思与智慧。从原型及隐喻的视角入手,结合作者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平经历,解读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树木原型,从而加深对他诗歌的理解,拓展其作品在我国的研究和鉴赏空间。 相似文献
72.
房瑞丽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85-89
依据三家《诗》研究的成果,可以分三个部分全面探讨《鲁诗》在先秦时期的形成渊源及其特色:一、通过《毛诗》、《鲁诗》与《左传》中的“引诗”相对照,说明《鲁诗》最接近先秦诗义古貌;二、从《鲁诗》诗说本身的特色,揭示班固“鲁最为近之”之说;三、从仅有的保留材料中,分析《鲁诗》诗篇、诗句存在的原始状态。 相似文献
73.
吴怀东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2):120-123,136
五四白话新诗运动是以学习西方文学、反对古典传统的姿态出现的,其实,它也对于自身民族传统也有继承性的一面,胡适就认为五四新诗不仅继承了古代白话诗传统,而且也学习了宋诗表现现实生活这一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74.
李春燕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1):87-89
歌唱是语言与音乐相融合的艺术 ,是表现思想感情的一种形式。作为优秀歌手 ,对歌词和乐律要有深刻了解。怎样将绚丽的语言艺术表现力充分发挥在声乐艺术之中 ,使声乐艺术具有更感人的艺术魅力 ,是每个音乐人应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75.
陈力祥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4):16-20
和是王船山和合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宇宙万物和的实现,其形上学基础为太和,太和之气乃是构成宇宙之质料因;天命乃是宇宙万物之和的动力因。天人相绍,为宇宙万物得以和创造了条件。人在宇宙中的主宰地位,决定了人能继天立极,继使人之性情之德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76.
诗语的俗化和俗语的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自匪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127-130
新时期的诗歌创作曾一度将诗语的典雅奇异推向一种极致,随后开始了面向生活语言的俗化的回归,一直发展到当下的“口水诗”,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与此同时,以歌词、短信等为代表的社会生活俗语,却出现了全面诗化的现象。诗语俗化和俗语诗化的文化背景和动因,可以概括为诗的娱乐化和娱乐的诗化。一方面,俗语作为娱乐的一部分需要审美的诗意元素的参与;另一方面,诗歌为了迎合娱乐和市场的需要则选择了全面俗化,诗语的俗化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77.
杨安翔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3):70-73
《野草》和《巴黎的忧郁》是鲁迅和波德莱尔的散文诗集,两位伟大的作家选择了相同的文体,运用象征手法,选择特有的意象,表达时代的抑郁和苦闷。由此形成了两者的话语共鸣,体味出新的审美典范。散文诗以其特殊的话语形态表达作者的心理情感及其想像空间,鲁迅与波德莱尔一方面具备写作散文诗的特质,另一方面时代也促成了他们选择这样的话语形态,由此透过两位大作家的文字,我们体味到两者文本之中的话语共鸣——精神的忧郁、心灵的苦闷;同时也体味到世界文学的共鸣。 相似文献
78.
王颖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5):96-98
辛弃疾田园词景真、情真,又能将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相融相生成自然和谐之境,富有意境美。他或者将景物人格化,作为主观情感的寄托,或者“以我观物,使物皆着我之色彩”。无论是借景托情,还是情景俱到、相间相融,都各有其妙。 相似文献
79.
郜林涛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4):40-44
佛教心性论对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无论是王维的“无我之境”还是大历诗歌的“有我之境”,都是佛教心性论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因此,深入研究佛教心性论,对理解古典诗歌的深邃内涵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0.
北宋"话"体诗学论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体诗学批评兴于北宋,其传统有二:一是诗学批评传统,二是诗学叙事传统.前者表现为以诗人诗作诗艺为具体批评案例的诗学批评、艺术探讨,这是构成"话"体诗学的评论性因素,诗话著作因此而在后世目录学中被归于"诗文评"类;后者表现为讲述诗人诗作的故事或考征典实,这是构成"话"体诗学的史实因素,诗话因此而始终"体兼说部".该文首先考察诗话与多种文体的渊源关系,其次考辨<唐宋分门名贤诗话>、<古今诗话>、<诗话总龟>,提出三书一体同源的看法,澄清了自宋人以来的一些误解,并比较其与<渔隐丛话>体制形态之异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