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195篇 |
免费 | 2112篇 |
国内免费 | 45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07篇 |
劳动科学 | 7篇 |
民族学 | 1594篇 |
人才学 | 12篇 |
人口学 | 774篇 |
丛书文集 | 10666篇 |
理论方法论 | 2668篇 |
综合类 | 51970篇 |
社会学 | 966篇 |
统计学 | 69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276篇 |
2023年 | 341篇 |
2022年 | 538篇 |
2021年 | 505篇 |
2020年 | 519篇 |
2019年 | 442篇 |
2018年 | 442篇 |
2017年 | 530篇 |
2016年 | 758篇 |
2015年 | 1211篇 |
2014年 | 3318篇 |
2013年 | 2492篇 |
2012年 | 4003篇 |
2011年 | 4814篇 |
2010年 | 3905篇 |
2009年 | 4069篇 |
2008年 | 4329篇 |
2007年 | 5635篇 |
2006年 | 5826篇 |
2005年 | 5396篇 |
2004年 | 5065篇 |
2003年 | 5062篇 |
2002年 | 3959篇 |
2001年 | 3449篇 |
2000年 | 1728篇 |
1999年 | 418篇 |
1998年 | 185篇 |
1997年 | 127篇 |
1996年 | 92篇 |
1995年 | 82篇 |
1994年 | 55篇 |
1993年 | 45篇 |
1992年 | 44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6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13世纪波斯语成为在中国生根的一种外语、一种少数民族(即回回人)的族内共同语言,也是中国对外交往,特别是与伊斯兰文化圈的国际交际语言。明朝建立之后,承续元朝传统,波斯语不仅继续成为明朝与外国交流的语言,而且在国内政治生活中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于是兼通汉回两种语言的回回人受到重视。①波斯文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成为书写《荐福图》的五种文字之一。 相似文献
43.
44.
新疆回族驼运业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自元代起始的徙居,地处丝绸之路孔道的新疆回族便开始了远距离经商贸易活动。作为集货物运输与商业贸易为一体的商旅组织,回族驼运业随丝绸之路的兴衰而消长。到民国后,回族驼运业迅猛发展,在新疆驼运业中,规模最大,经营活动范围最广,资金最雄厚,社会影响最巨。本文依据田野调查资料及文献记载,对新疆回族驼运的组织与功能、通商路线与营运货物、驼运业兴起的原因及驼队的演变、新疆回族现在的经商运输情况等,作了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45.
本文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人文因素以及延边州的经济发展状况出发,论述延边经济发展尤其是延边州振兴老工业基地、实施第二次创业中加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相似文献
46.
本文从蒙古族进入青海的不同历史阶段,简略的叙述了青海蒙古族服饰文化形成的历史脉络及形成后随着地域、自身的发展和周边民族的不同而又形成独特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47.
维吾尔族色彩审美观及所表现的民俗文化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颜色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构成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其中包含着多种文化现象。颜色文化虽然表现在某一民族的生活,而每一种颜色所表现的审美意识和民俗文化现象又是不同的。本文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对维吾尔族心理中具有特殊意义的白、绿、红、黑四种颜色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8.
49.
新中国成立 5 0年来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为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 5 0年代初到 70年代末 ,在“均衡发展”战略指导下 ,对西部地区进行过几次较大规模的开发建设 ;80年代初到 90年代中期 ,在共同富裕与“两个大局”思想指导下 ,在西部地区兴建了一批基础设施 ;90年代中期以来 ,实施对口支援 ,使西部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特别是跨入新世纪之际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又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 ,这必将对西部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0.
在我国历史上,汉族儒家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主流文化,也作为一种相对先进的封建文化,曾赢得过其他民族的广泛认可,并对他们的文化给予过各式各样的影响,由此不断地增进着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一致性、共同性与亲缘性,这是产生中华民族之凝聚力的一个不能被忽视的历史现象。 回儒对话就是这个历史现象中的一部分。明末清初,正是回回民族意识形成的关键时刻,这时及后来,一批经儒兼通(或曰四教即伊斯兰、儒家、佛和道兼通)的回回伊斯兰学者如王岱舆、马注、刘智和马德新等,在致力于汉文伊斯兰文化译著的同时,也开启了回儒之间长达几个世纪的对话之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