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7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38篇
管理学   17篇
民族学   25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331篇
理论方法论   76篇
综合类   1487篇
社会学   28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151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人民健康是人民福祉之本、强国建设之基。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基于“健康中国”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时代背景下,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滞后以及传染病等问题,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 康放在第一位;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的思想;大卫生、大健康新理念;人民健康是最大的生产力;人民健康是全面的健 康以及习近平关于新冠肺炎防控的思想内涵。通过研究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应对国内出现的重大疫情,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维护国家安宁与国际稳定,更好地体现中国 防疫经验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32.
生态人类学的理论源流及其后现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已成为西方当代文化人类学的重要流派,并对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生态人类学的不同流派以不同形式反映了“环境决定论”的基本思想,对人类中心主义、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等现代性的批判表现出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33.
傲东 《青海民族研究》2002,13(1):118-121
本文对费孝通和利奇的理论作了较为详细的对比分析 ,并找出了他们的分歧所在 ,有助于社会人类学学者对我国社会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4.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思想精华和合理内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方法论的一个重要来源,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得到传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从“经世致用”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一多统一”到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从“循序渐进”到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从“重视整体”到整体思维与协调发展相结合、从“贵和尚中”到和谐相处与求同存异相结合、从“知行合一”到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等方面。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方法论中的传统智慧,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35.
当代中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在享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丰硕成果的同时,正遭受到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严峻挑战。当前保护自然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既是人类面临的重要伦理道德问题,也是我国必须正视的重大现实课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积极吸收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理念、珍爱生命的生态人文精神、物人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取向等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关于人类来自于自然又依存于自然、人与自然具有相互影响与和谐统一关系的思想,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人类社会延续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的论述,关于人既属于自然界又是自然界长期演进的产物、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绝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观点,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指导。当代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积极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引,吸收借鉴我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积极成分,在新时代的历史境遇中采取切实可行的科学路径,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完善生态环境立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根本保障;二是倡导生态环境民主、提高民众参与意识,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合力;三是提升政府生态服务能力、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四是优化国土资源开发、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本前提;五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借鉴学习,为共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创造重要条件,真正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36.
面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出现的新情况,江泽民同志从我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将三者综合考虑,系统、深入地论述了巩固农业基础、推进农村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的思想,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江泽民同志的"三农"思想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7.
现代民主理论的产生,为公民参与政府决策奠定了理论基础.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公民在意见表达、参与水平、及参与的影响力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应从公民参与的制度层面、政治文化层面、组织规模层面提高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水平,特别是要保持公民参与和政府承受力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38.
回顾几十年来学术研究的道路,开始把鲁迅研究以专著形式系列化。这里的系列,只能说是“小系”,而不是“大系”。在这基础上,扩大研究领域,撰写关于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论著,同时进行散文创作,出版几本散文集。学术界的前辈、同辈、后辈的学者,在著作和文章中对我的论著、作品,进行热情的评论、分析,至感。  相似文献   
39.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地方高校作为区域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知识生产创新的主渠道,服务乡村振兴既是内在要求,更是职责使命。研究指出,探讨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个性、共性内涵,以及历史发展脉络,是理解地方高校“何以要”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而探讨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理论依据,以及实践经验,是打开地方高校“何以能”服务乡村振兴大门的钥匙。研究从内生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四个维度,明晰了地方高校“何以要”和“何以能”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为地方高校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0.
伴随着商业实践的蓬勃发展,共享经济已成为新的理论研究热点,本文对共享经济的理论演进脉络、研究主题进行了系统梳理。从时间维度上,将共享经济理论演进分为三个阶段:理论萌芽阶段、理论觉醒阶段和理论自觉阶段。另外,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维视角对共享经济进行解构,并从共享经济的消费者及资源提供者、平台、传统企业、政府、社会与环境等视角,总结当前共享经济研究主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