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0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40篇
管理学   26篇
民族学   25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350篇
理论方法论   86篇
综合类   1752篇
社会学   73篇
统计学   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145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194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72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168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新媒体是信息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促进社会各方面发展的优势因素,高校党员理论学习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更应积极引入相关因素,促进党务工作的建设,增强党员的党性觉悟.笔者采用SWOT分析法,对新媒体参与高校党员理论学习的优势因素、劣势因素、机遇、挑战进行分析研究,制定了SO、ST策略,以期对实践的发展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42.
城市发展路径研究的主要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枫云 《城市观察》2009,3(3):186-19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整个国家快速现代化的进程相一致,我国城市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为了推进我国城市沿着科学的方向快速、稳步、健康地发展,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中国城市发展的路径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文章对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梳理,并简短地陈述了从中得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3.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东欧国家兴起的一种马克思主义流派,其历史大体上分为两个时期:20世纪50-70年代,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作为稳定的学术派别存在,具体地说,包括南斯拉夫实践派、布达佩斯学派以及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新马克思主义;70年代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个体融入到西方学术界,但其学术创作仍然有着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烙印.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与通常意义上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70年代后欧美新马克思主义共同构成了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格局,其中,东欧新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特色在于:其一,对马克思思想独特的、深刻的阐述;其二,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历史与命运的反思和对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设计;其三,对现代性的独特的理论反思.  相似文献   
144.
杨丹 《云梦学刊》2011,32(5):148-152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民主政治的进步和网络传播的发展,各级政府越来越多地与网民直接对话,通过网络问政平台引导网络舆论,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  相似文献   
145.
科学发展观理论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科学发展观是时代精神精华的新体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理念的新跃迁,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探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概括。  相似文献   
146.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国内外非常复杂的局面,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以正确的方向引导人;着重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强调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导人们知荣明耻,树立良好社会风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47.
This case study examines the memoirs of American correspondents who were “embedded” within official delegations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US–China rapprochement in the early and mid-1970s. We seek to analyze how short-term visiting journalists arrived at their romanticized portrayals of Maoist China – when it was going through the chao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 and how the embedding journalistic practice served to facilitate foreign policy ventures orchestrated by both governments. We conclude that this romantic wave of media portrayal was entwined with journalistic preconceptions and a high level of dependency upon local fixers. Furthermore, we use discourse analysis to identify three “ideological packages” in their interpretation of the “new China” and its Cultural Revolution: material progress through self-reliance; a sense of purpose and morality; and equality.  相似文献   
148.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个主要流派,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概念的提出和运用有一定的历史背景。虽然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当代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经常是各取所需,为我所用。但在基本逻辑和特征方面有着共同性。我们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大胆借鉴和吸收他们所提供的对于社会主义运动和妇女运动具有开拓和指导作用的理论材料和研究观点,在新形势下更好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49.
提出一种榫卯连接方钢管组装框架结构。对两个方向的平面框架模型进行受力性能试验。介绍试验概况,给出框架模型的竖向荷载与挠度和水平荷载与水平侧移曲线,这些曲线介于刚节点框架和铰节点框架之间,属于半刚性节点框架的范畴。  相似文献   
150.
This essay combines Burke's burlesque frame and Jamieson's double binds to create a hybrid gendered theory for rhetorically analyzing the aggressive sexualization of 2008 United States vice presidential candidate Sarah Palin. The essay develops our theory titled the “burlesque binds” and explicates a specific form of a burlesque bind: the “MILF frame.” Palin's aggressively sexualized representation was united under the crass acronym MILF, which stands for “Mom I'd Like to Fuck.” The MILF frame emphasized Palin's feminine qualities, positioning her as a “trophy vice” with no political acumen, and highlighted her masculine behaviors, but deflated them through sexual objectification. The unification of the binds and burlesque theories reveals how Palin's role as a social actor was not simply circumscribed but shut down: she was deemed unfit by both masculine and feminine standards, by both public and private sphere conventions. Although Sarah Palin has arguably been the most prevalent subject of the political MILF frame, our essay catalogues other instances of female political leaders experiencing this type of symbolic degradation, suggesting the MILF frame's vast influ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