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78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576篇
社会学   1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话语与礼貌     
讲话者的话语内容及言语行为方式是否恰当 ,是决定其言语行为是否礼貌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2.
法律文化行为是法的社会变迁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法律行为受文化行为影响后经过人们的选择所为之行为,即法律的实际实行效果,法律文化行为包含了法律行为和文化行为的一部分以及他们的结合体.行为人的选择是调和法律文化行为的调和剂,在我国影响这种选择的因素就是我国公民传统性格的消极方面.笔者从法律文化行为的法理学解析入手,阐述了法律文化行为的产生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法律文化行为概念的提出对我国立法工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3.
地方立法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做出了较多有益的修改和探索,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改提供了很好的立法资源,但其中也存在诸多缺陷,修改《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应吸收借鉴地方立法的合理之处,同时注意克服其缺陷。  相似文献   
154.
法律行为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行为作为德国民法中的一个人为概念,有对其进行阐释和体系化的价值。但学界中关于法律行为的各种不同定义导致了这一概念的不确定性,使它无法完成作为一个认知工具解决法律问题的使命。概念必须因生活需要而存在,法律行为的定义中既要包含其核心要素意思表示,又要充分重视这一概念的工具性价值,合理限定其属概念,即在定义中强调它的属概念为发生私法上效果的一种动态变化的行为,而不再作为一种法律事实予以强调。  相似文献   
155.
指出美国总统借助于就职演说宣布自己的施政纲领,劝说公众接受并支持这个纲领,具有明显的意图性;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阐释了人们如何运用语言表达言外之力,从而在表达语义的同时实现某一意图和目的,这从理论上说明了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的言外之力;成功的就职演说要运用多种语言方法,如衔接手段、修辞格等挖掘语篇的言外之力,以保证演说意图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6.
德、日刑法学理论和我国刑法学理论关于实行着手的观点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不能解决原因自由行为的实行着手问题。笔者提出的新定型说可以较为合理地解决这一问题,即通过对原因设定行为的定型,来确定原因自由行为着手的开始。  相似文献   
157.
标牌告示语是一种社会性标志语,它通过使用特定的施为性动词来体现其特有的指令、警示和劝告等社会功能。社会的文明发展要求警示类广告语趋于多元化和人本化。其礼貌原则的融入,可以激发人们从认知角度丰富变换语用方式,增强语用效果,从而改变人类居住的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58.
从认知角度对英汉言语行为动词的可比性进行探讨,然后就认知语言学的距离象似性、图形-背景和意象图式理论对英语言语行为动词进行了认知结构分析,以探讨其对英语学习者习得言语行为动词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9.
学界研究主要集中于作为方式的侵权行为上,对不作为方式能否构成侵权行为关注不够。从理论出发,结合司法实践的需要,讨论不作为侵权责任的成立要件并提出立法建议。研究不作为侵权责任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协力,发挥立法、学说与判例的作用,促进侵权责任法在民事领域得到更好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0.
城市高空抛物行为的本质与权利救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和即将实施,对高空抛物致人损害行为的民事赔偿责任,各地人民法院在审理具体案件时有了统一的法律依据。要有效遏制该类行为,救济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不应忽视高空抛物行为的本质属性。应探究刑事法律规范的应有途径,督促法定机关履行职责,从而明晰法律责任,反思相应的权利救济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