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8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1.
南永前的图腾诗立足于民族本位,挖掘诗歌的现代价值,既有对传统诗美的因袭,即对偶的运用、语词的反复,又融入了现代性技法,即画龙点睛式的结尾艺术和作者独创的感性诗形。南永前的图腾诗体现出一种至真至纯的诗美追求。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鹿鸣》诗为中心揭示鹿意象的文化内涵鹿在上古时期与女性有着类比关系,它是女性和权力的象征,也与婚嫁有着种种联系。  相似文献   
13.
一度有人认为中华文化的图腾祖先是狼,但我国北方的考古学发现表明,熊作为崇拜偶像出现在5500年前牛河梁女神庙之中,而且,与神话传说中的华夏始祖黄帝直接有关联的,看来也是熊。再参照北方萨满教传承中的有关熊的仪式、信仰和观念,结合上古时期楚国君王姓熊的事实,可以知道,龙的传人之中当有重要一部分为熊的传人。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彝族儿童民间游戏"老虎抱蛋"的发源和变迁,论证了该游戏起源于彝族的虎图腾崇拜."老虎抱蛋"游戏名称和游戏方式的不同,是一个从反映图腾崇拜和神话传说到反映当地人们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再到直接而纯粹的游戏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5.
艺术的源泉是生活,民间艺术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活动、精神生产,是俗民观念、情感、意识的传承。从民俗学角度诠释山西威风锣鼓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起源,反映出俗民的图腾崇拜、神话传说的演变和民众的生活感情。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图腾到国家形象,中国“龙”经历了历史的洗礼,也在世界格局和文化体系的扭转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中西方对龙的解读纯属一个历史的误解,也是产生于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一种跨文化沟通的结果。无论当时是否促进了文化间的理解和互动,今天的中国龙在经历天朝帝国、殖民主义、民族独立和民族觉醒的阶段后,开始由西方的文化解读转变到让西方按照中国的文化语境去认知,这不仅是龙的文化蕴涵的变化,同时也是中国国家形象改变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服饰源于图腾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腾崇拜是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普遍存在的一种宗教信仰,原始人认为自己的氏族都来源于某一种动物、植物或自然物,并以之为图腾。为图腾崇拜所激发,远古人类的生活、艺术中留下了许多图腾的遗迹。在远古时候,图腾艺术往往以固定和非固定的人体装饰进入服饰境界。固定的图腾人体装饰主要有文身,非固定的图腾人体装饰有画身画脸和衣装饰物等。倘若划分阶段,第一步为画身,进一步文身,最后演化为衣饰覆盖装身。无论是画身画脸,文身,还是向服饰本身过渡,都是一种或浓或淡的图腾同体行为,都具有神圣的意味。因而,图腾人体装饰具有服饰发生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桃符演变为春联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一过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方方面面的内容。从桃符演变为春联,从神荼郁垒演变为其他武士形象的门神或门画,是桃图腾崇拜到英雄崇拜的发展,也是桃图腾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完美结合。桃符文化属于道家符箓文化,也反映着儒家的天人感应意识。桃符演变为春联的过程,是符箓文化由俗变雅的过程。春联对于原来实物表现的桃符来说,不仅是高雅的文学化,更是具有特殊美感的诗化。  相似文献   
19.
布洛陀神话是壮族口头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是骆越文化的精粹。追本溯源,布洛陀神话应源自几千年前的骆越鸟图腾信仰,带有浓厚的骆越文化特点。它随着骆越族群的扩散而传播,在骆越后裔布依族、水族等民族之中仍有其各自的表现形态。布洛陀神话是从骆越未分化时代就保存下来的珍贵叙述。  相似文献   
20.
图腾艺术所体现的深刻历史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有了新的延伸,并被现代设计师们以全新的方式进行表达,最终成为一种新形式。设计师通过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的运用,展现了远古图腾再现的艺术魅力,赋予了图腾新的时代特色,也使得图腾文化与现代设计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