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0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39篇 |
丛书文集 | 61篇 |
理论方法论 | 21篇 |
综合类 | 446篇 |
社会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29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37篇 |
2011年 | 50篇 |
2010年 | 38篇 |
2009年 | 31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52篇 |
2006年 | 50篇 |
2005年 | 45篇 |
2004年 | 38篇 |
2003年 | 35篇 |
2002年 | 31篇 |
2001年 | 34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中西数字的文化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容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101-104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数字文化,数字蕴含的文化信息鲜明地体现了该民族文化的心理、传统习俗与特色。从中西数字文化中有代表性的吉祥数字和禁忌数字入手,探讨其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所体现出的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审美观等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2.
张海萍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5):72-76
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内曾经产生过严重的个人崇拜,今天仍然发生着不良影响。个人崇拜的危害主要表现为集权、人治、偶像崇拜、思想僵化、破坏党内民主制度。不彻底清除个人崇拜,就不能真正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党也就不能率领广大人民群众最终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任务。 相似文献
13.
王海燕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1):140-144
沈从文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一群善良美丽的湘西少女形象,其原型竟是在中国民间普受崇拜的观音.通过研究和实地调查发现,沈从文家乡湘西地区长期以来盛行着富有地域文化特征的观音信仰.这一信仰对沈从文的美学趣味、思想情怀和人文理想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并影响到其小说艺术处理.与此同时,作家对观音信仰的理性认知态度,对湘西少女命运那悖离了"大团圆"审美心理文化的真实描写和处置,体现了他对民间观音信仰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巫教作为契丹人早期的宗教,在契丹历史发展的个阶段中起过不同的作用。早期契丹人信奉的是自然神,并通过巫教祈禳活动,追求的是部族平安,生业发达,对契丹族的发展和壮大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契丹建国时期,巫教则与政治紧密结合,通过神道设教,为阿保机建国制造宗教舆论。契丹建国后,巫教被纳入到严肃的礼仪制度中,发挥着维护社会秩序和突出天命皇权的重要作用。在民间,萨满巫教仍然是契丹人寻求精神慰藉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5.
李为香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224-229
商周时期的正坐姿势,实源于三代祖先祭祀仪式中的“尸祭”。尸祭之坐法称为“尸坐”,由尸坐演化而为“坐如尸”,显示出受祭之尸坐到“君子”之坐的空间变化,意为君子之坐应当效仿“尸坐”严肃、安定之姿势。在考古实物中,那些躬身扶膝的坐式人像可能都是坐而受祭的祖先神灵象征,而非大而化之的巫师像。到周代时,神灵受祭之正坐逐渐从神坛走下来,延伸而为贵族的生活仪式。正坐遂成为贵族社会圈子内的体面性正式坐姿,用于会客、宴饮仪式当中。“正坐”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礼仪姿势,在虚坐、食坐、坐向、坐席、几杖之设等诸多方面都有极为严格的约束。 相似文献
16.
彭志瑞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3(3):99-106
湖南是原始拜火教的发源地和稻作农业的诞生地,也是炎帝族中心聚落的所在地,湖南才是炎帝文化的母体。中华炎黄研究会认为山西高平是炎帝故里的说法缺乏关键证据支持,因而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7.
罗玲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4):58-60
佛教传入日本以后,立即引起了崇佛、排佛之争.鉴于崇佛派与排佛派的力量相当,钦明、敏达两位天皇采取了中立旁观的态度.随着崇佛派力量的增强.用明、推古天皇逐渐显示出推行佛教的积极态度.圣德太子通过政令将佛教指定为官方的正统意识形态;舒明、皇极天皇修建百济寺,标志着日本国家佛教的开始,佛教最终为日本宫廷所接受. 相似文献
18.
石开忠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6):35-38
文章对侗族萨神的来源、形成及对萨的祭祀仪式进行了探讨,多为作者实地调查所得资料,材料翔实、可信. 相似文献
19.
魏强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3):33-36
本文在阐述藏族龙神崇拜习俗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龙神早期、晚期的形象及其职能和祭祀龙神的仪式。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图腾到国家形象,中国“龙”经历了历史的洗礼,也在世界格局和文化体系的扭转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中西方对龙的解读纯属一个历史的误解,也是产生于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一种跨文化沟通的结果。无论当时是否促进了文化间的理解和互动,今天的中国龙在经历天朝帝国、殖民主义、民族独立和民族觉醒的阶段后,开始由西方的文化解读转变到让西方按照中国的文化语境去认知,这不仅是龙的文化蕴涵的变化,同时也是中国国家形象改变的体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