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民族学   30篇
丛书文集   45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35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布洛陀神话是壮族口头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是骆越文化的精粹。追本溯源,布洛陀神话应源自几千年前的骆越鸟图腾信仰,带有浓厚的骆越文化特点。它随着骆越族群的扩散而传播,在骆越后裔布依族、水族等民族之中仍有其各自的表现形态。布洛陀神话是从骆越未分化时代就保存下来的珍贵叙述。  相似文献   
32.
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一种传承,便是血缘性的传承,所谓天地之道肇端于夫妇,一阴一阳之谓道,便是指此。殷周以后,血缘成形为宗法制度,所蔚成之氏族、宗族、宗庙、祖庙、太庙等,都是以血缘性为基础的传承,这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中一条重要的主轴。另一条重要的主轴,形成较晚,从孔子开始。孔子被后世称之为素王、宣尼公、文宣王、尼父、大成至圣、先师,不论为公、为王、为圣、为师,为殷汤后、为文化垂统之征,都是指其在文化的周道既衰中,将文化的精义在授徒中传递下来,因而开启了一种中国式的非血缘性文化垂传授受之传统。而师生的传递是一种非血缘性的传承,师生关系便成为中国文化中文化性、精神性的一种特殊性格与结构。没有这种师生的学习与传授,中国文化便不会绵绵不绝、源远与流长。祖先与子孙,是血缘性的;而文化传递,却是师生的、非血缘性的。  相似文献   
33.
借助女娲形象及相关事象的考察,从中国民间傩戏体系、民间"地母"崇拜、"人祖"信仰民俗三方面入手,研究中国民间神灵信仰的形象寄托。文献和田野互证表明,女娲作为生养人类的伟大祖母的至上地位,理当是中华神话殿堂里先于诸神又高于诸神的始祖神。  相似文献   
34.
历史考察表明,宗族组织的控制和宗族观念的影响,是阻碍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原因。对豫西李村的研究发现,随着社会的分化和专门化进程,宗族的部分功能被市场代替,宗族组织与宗族观念亦随之弱化。从历史考察与现实的个案来说,宗族的弱化有利于基督教的发展,反过来,基督教的发展也进一步弱化着宗族的力量。这一双向互动的过程,慢慢地改变着中国文化与社会结构。尽管如此,笔者并不认为基督教是宗族的功能替代项。  相似文献   
35.
图腾艺术所体现的深刻历史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有了新的延伸,并被现代设计师们以全新的方式进行表达,最终成为一种新形式。设计师通过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的运用,展现了远古图腾再现的艺术魅力,赋予了图腾新的时代特色,也使得图腾文化与现代设计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36.
汉代齐地尚巫之风考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家洲 《文史哲》2003,(3):144-148
尚巫之风在汉代极为盛行 ,不同地区的巫风形成了各自的地域特点。“巫儿”习俗 ,是富于个性的齐地巫文化典型 ;“神仙 -方士”之学是齐地居多 ;齐地的“八神”系统 ,曾经是东方宗教祭祀、宗教崇拜的中心 ;“城阳景王”崇拜是汉代形成于齐地的新巫俗。尚巫之风 ,直接推动了从民间巫教到早期道教的转变 ,巫术与政治相结合的传统源远流长。汉代齐地的巫风 ,既有对远古东方巫文化的继承 ,又有在汉代形成的新的巫文化分支 ;它超越了地域界限 ,对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
探讨了彝族儿童民间游戏"老虎抱蛋"的发源和变迁,论证了该游戏起源于彝族的虎图腾崇拜."老虎抱蛋"游戏名称和游戏方式的不同,是一个从反映图腾崇拜和神话传说到反映当地人们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再到直接而纯粹的游戏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38.
西蜀地区神奇瑰丽、巫鬼盛行,弥漫着非常浓郁厚重的道教文化氛围。西蜀道教历经汉魏六朝乃至隋唐五代绵延不绝、薪火相传。异彩纷呈的道教义理,诳惑相煽的成仙逸趣对唐末五代西蜀社会各阶层的群体思想心态产生了巨大的震撼效应。探讨唐末五代时期西蜀地区崇道社会思潮,对进一步研究唐末五代西蜀文人群体的独特思想心态和创作审美取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9.
森林文化是近十年来一个新兴的学术研究领域,它吸引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一批学者,经过不懈的努力,使这片园地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这些研究除了从整体上对森林制度、生态文明、森林文化进行探讨外,还具体到单种树木,比如松柏文化、杨柳文化、槐文化等。栗木文化隶属于森林风俗文化范畴,栗木及其果实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人赋予了它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生殖崇拜主题。这些文化观念又往往通过宗社祭祀和其他民俗活动具体形象地呈现出来,深刻反映出古代人们的土地崇拜、生殖崇拜等观念,对我们了解古代文化以及当前有关民间遗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0.
现存的江西傩神与祭祀形态蕴藏着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信息,其在祈求村族平安与风调雨顺的基调中,表现出浓厚的神农崇拜、祖先崇拜与生殖崇拜等三大主题意义倾向,是现存中华傩文化遗存在江南的典型形态。江西傩神崇拜与祭祀仪态现状折射出原始生民“人头祭”图腾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