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49篇
  免费   251篇
  国内免费   36篇
管理学   77篇
民族学   178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04篇
丛书文集   531篇
理论方法论   211篇
综合类   3430篇
社会学   633篇
统计学   17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127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312篇
  2013年   486篇
  2012年   370篇
  2011年   425篇
  2010年   334篇
  2009年   300篇
  2008年   304篇
  2007年   377篇
  2006年   347篇
  2005年   265篇
  2004年   258篇
  2003年   223篇
  2002年   194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本文从发展历程、特色类型、经营方式、政府扶持与规制办法四个方面研究了成都特色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分析了成都特色乡村旅游带来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效益。指出应加强成都特色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促进其良性发展,优化成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平台。  相似文献   
102.
红军长征在四川历时最长,活动范围最广,斗争最复杂,创造的奇迹最多。红军在四川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地方工作,成立了四个省委,进行了民族政策的初步探索,而且还在大小金川、康区北部成立了两个省级少数民族革命政权。红军在与少数民族相处中,还留下许多佳话。中共中央在四川境内多次召开过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政治局会议及其它重要会议。在四川建立红军长征博物馆,可以通过发展红色旅游,重现长征历程,促进四川贫穷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3.
怒江水电开发对当地旅游业的影响及文化保护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云南省怒江州位于“三江并流”的腹地,有“东方第一大峡谷”的奇观,近年来,有关怒江修建大型水坝的各种争论愈演愈烈,本文以怒江要建成两库十三级的水坝为前提,着重分析建坝之后会给怒江旅游业所造成的影响,尤其是对当地民族文化保护造成的影响,针对可能带来的问题,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当地珍贵的民族文化,促进怒江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4.
林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近年来,林区社会经济落后以及林农的贫困成为我国现阶段较为显著的现象,同时也成为影响林业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林区贫困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林区贫困的现状,并介绍了目前较为典型的5个解决林区贫困的方法和对策:即生态移民、开发非木材林产品、森林旅游、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扶持、发展教育。  相似文献   
105.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服务贸易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越来越强,但与世界旅游强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旅行社数量对提高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有促进作用.旅游交通对我国旅游出口收入有显著影响,其影响力要大于旅游产业组织的影响.我国的旅游人力资源状况对于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6.
体验经济背景下的攀枝花漂流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经济是以提供体验作为主要产品形式的新经济形态.四川省攀枝花市凭借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成功打造出 "万里长江第一漂"的漂流体育旅游品牌.虽然目前还存在着客源区域过于集中、市场化程度低、旅游产品设计和宣传不到位、服务设施还不够完善等问题,但通过策划独特的体验主题、进行市场细分、实施体验营销战略、提供全程的服务体验等措施可以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7.
形象导向型旅游地开发代表着当今区域旅游开发的发展趋势.以若尔盖湿地为例,一方面它需要依托九寨沟和黄龙两精品景区,并共享两精品景区丰富的旅游客源;另一方面,它更需要按照一系列定位原则,通过形象导向型旅游地开发策略的实施,整合优势资源,进行差异性和互补性开发,逐步凸显自身的特色及优势,把自身做强做大,并最终与九寨沟、黄龙等知名景区间实现联动互促.  相似文献   
108.
论旅游对外国留学生整体教学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来华留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为了深入了解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许多留学生利用学习之余外出旅游。旅游对于留学生的意义恰好与留学生教育的目的相一致。将留学生的旅游规范化并设计成为独具特色的第二课堂,将对进一步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9.
论明清江南游船业的经营空间、服务方式及其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是江南水乡的重要交通工具,而游船则是明清江南旅游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明清时代,江南游船的经营区域广泛,游船种类因时因地而异.随着时代的进步,游船的制作技术也不断改进,采用新材料、新式样,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游人.游船业的发展除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外,还可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和商业贸易往来,从而提高人们特别是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此外,明清江南地方政府游船业的正反两方面的政策、做法及其效果,使我们对旅游服务业应采取较为弹性的态度,深入挖掘江南传统旅游文化资源对推进今天江南乃至全国的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0.
In Britain in recent years social mobility has become a topic of central political concern, primarily as a result of the effort made by New Labour to make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rather than equality of condition a focus of policy. Questions of the level, pattern and trend of mobility thus bear directly on the relevance of New Labour's policy analysis, and in turn are likely be crucial to the evaluation of its performance in government. However, politically motivated discussion of social mobility often reveals an inadequate grasp of both empirical and analytical issues. We provide new evidence relevant to the assessment of social mobility - in particular, intergenerational class mobility - in contemporary Britain through cross-cohort analyses based on the NCDS and BCS datasets which we can relate to earlier cross-sectional analyses based on the GHS. We find that, contrary to what seems now widely supposed,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absolute mobility rates are falling; but, for men, the balance of upward and downward movement is becoming less favourable. This is overwhelmingly the result of class structural change. Relative mobility rates, for both men and women, remain essentially constant, although there are possible indications of a declining propensity for long-range mobility. We conclude that under present day structural conditions there can be no return to the generally rising rates of upward mobility that characterized the middle decad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 unless this is achieved through changing relative rates in the direction of greater equality or, that is, of greater fluidity. But this would then produce rising rates of downward mobility to exactly the same extent - an outcome apparently unappreciated by, and unlikely to be congenial to, politicians preoccupied with winning the electoral 'middle grou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