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49篇
  免费   251篇
  国内免费   36篇
管理学   77篇
民族学   178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04篇
丛书文集   531篇
理论方法论   211篇
综合类   3430篇
社会学   633篇
统计学   17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127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312篇
  2013年   486篇
  2012年   370篇
  2011年   425篇
  2010年   334篇
  2009年   300篇
  2008年   304篇
  2007年   377篇
  2006年   347篇
  2005年   265篇
  2004年   258篇
  2003年   223篇
  2002年   194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371.
旅游服务语言是旅游工作者与旅游者之间为了表达愿望、交流感情、进行交往和解决各种问题而使用的一种媒介和工具。它具有规范性与灵活性统一、文明性和职业性等个性特征。在运用旅游服务语言时应充分关注宾客的个性特点、突出语言的针对性 ,应充分发挥无声语言的作用 ,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同时用词规范准确得体、通俗易懂 ,并根据语境调节语速语调 ,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方能取得客我双方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72.
This paper follows recent science studies in theoriz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s socio-material configurations, aligned into more and less durable forms. The study of how new technologies emerge shifts, on this view, from a focus on invention to an interest in ongoing practices of assembly, demonstration, and performance. This view is developed in relation to the case of the 'prototype', an exploratory technology designed to effect alignment between the multiple interests and working practices of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sites of technologies-in-use. In so far as it is successful, the prototype works as an exemplary artefact that is at once intelligibly familiar to the actors involved, and recognizably new.  相似文献   
373.
This paper adopts a global perspective to review the current situa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civil society. It locates the analysis in a geohistorical framework, arguing that, as a distinct area of scholarship, contemporary civil society research is a two-track post-Cold War phenomenon exhibiting major shortcomings. A new type of dedicated research financing and process of allocation could redress today's research limitations in ways that will beneficially cross-fertilize parallel approaches and epistemological traditions while increasing the spread of centers dedicated to such knowledge generation. The analysis leads to suggestions for a civil society research agenda and investment principles.  相似文献   
374.
搭建海南"一站式"电子旅游平台创建旅游强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旅游业的信息特征,探讨了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引起的旅游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论述了电子商务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在研究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虚拟旅游公司"的基础上,提出了搭建海南省基于英特网"一站式"的电子旅游平台的构想。  相似文献   
375.
郑杰文 《齐鲁学刊》2001,(3):98-102
我国古代的经学,由西汉今文经学到东汉古文经学,到魏晋“王学”,到南北朝隋唐疏注之学,到宋明义理之学,到乾嘉考据之学,经过了四次振荡式发展。造成经学振荡式发展的原因,主要有社会文化需求的阶段性变化、实现儒学社会价值与追求儒经学术品位的矛盾,以及经典文本特点(主要是文词的多义性和句义的可扩展性)这三点。经学振荡式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国学研究,必须贴近现实,面向社会,为大众服务。  相似文献   
376.
中国封建正统史观至两宋而趋于理论化;以“居正”、“一统”、“严夷夏之防”为核心内容的两宋正统史观不仅反映出宋代史学思想的演变和史学政治功能的强化,而且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剖析两宋正统史观是解读传统史学思想演变的一大关键。  相似文献   
377.
杨凌示范区农业旅游特色定位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旅游业能为杨凌示范区带来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杨凌示范区具有样板示范的本质特征,旅游资源特色明显,地理区位优越,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省部共建的管理体制及已经形成的形象与宣传优势又为其发展旅游业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杨凌示范区应该建成集农业观光、科技交流与科普教育、休闲度假、会议会展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田园生态型农业科技文化名城。为达到这一目标,要实行政府主导战略,尽快制订杨凌旅游业总体规划,开发新的景点、景区和特色旅游商品;要加大营销力度,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区域协作与联合;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培养旅游人才。  相似文献   
378.
把江西建设成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休闲旅游的后花园、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崛起是江西省委近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笔者以依托建设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进而建设"后花园"的独特视角,首先论述了发展森林旅游的客观必然性,进而阐明了森林公园、森林旅游、"后花园"三者之间发展建设的内在联系,并就如何把森林公园建设成为"后花园"、发展旅游阳光产业提出了清晰而又具操作性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379.
中西文学理论对话中的概念可对应性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先霈认为,由于中国现在文艺学研究中的学术通则、惯例或者叫做“语法”是近一百年来逐步成的,并且主要是在欧洲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学科思维习性和学术规范的影响下形成的,所以,如何处理外来的、西方的学科惯例和本土的资源的关系,如何处理外来的、西方的惯例与本土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接受实践的关系,依然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我们迫切需要对术语、范畴的概念内涵取得共识,迫切需要一种使正常的学术交往得以进行的公用的术语词典。杨春时指出,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当代文学理论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动向——反本质主义,把文学的本质看作是一种没有确定内涵的历史性的观念。然而事实上,文学的本质是可以言说的,它既是历史性的又是超历史性的,因为文学既有现实层面又有审美层面。肖鹰认为,文学是人类进行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多面体。但是,现在对文学本质界定的主导观念仍然是单面、固定的“先验的本质观”。他借用亚里士多德关于事物存在的“四因说”,在语言(原料因)、意象(形式因)、作者(动力因)和价值(目的因)四个场面展开分析,从而将文学的本质纳入到一个动态立体的体系中。  相似文献   
380.
Teaching for social justice in a standards-driven social studies classroom can be challenging. However, 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there does not have to be a choice between meeting standards versus meeting the needs of students.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four current social studies practitioners, the authors found similarities in the language the teachers used to describe the role of standards in their classrooms,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context as being important to the tension between teaching for social justice and teaching to standards, and the ways that perception impacted how they negotiated that tension. The authors offer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an alternate conceptual frame for viewing social justice instruction in terms of methods rather than cont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