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1篇
  免费   174篇
  国内免费   26篇
管理学   113篇
劳动科学   16篇
民族学   27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324篇
理论方法论   134篇
综合类   2628篇
社会学   170篇
统计学   5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247篇
  2010年   215篇
  2009年   225篇
  2008年   239篇
  2007年   233篇
  2006年   269篇
  2005年   202篇
  2004年   212篇
  2003年   218篇
  2002年   178篇
  2001年   131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随着全球数字贸易的迅猛发展,当前WTO多边框架下数字贸易规则存在缺失,使得数字贸易治理呈现出区域化趋势。为探究亚太地区数字贸易治理前景,预判亚太经济体参与数字贸易治理的可能路径,基于《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采用文献分析、规则文本对比、逻辑推演等研究方法,对亚太地区数字贸易治理的议题广度和深度、谈判模式、模块特征、关注焦点及竞争格局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判。研究认为,未来亚太数字贸易治理主要呈现以下趋向:数字贸易治理将涵盖更多新兴技术领域,传统议题也会趋于更高标准; 专门协定的高效率将驱使数字贸易议题逐渐与传统议题相剥离,协定的框架形式也将采取开放、灵活、包容的“主题模块”形式。数字包容性发展、数字便利化等议题将是亚太数字贸易治理的焦点议题; 亚太数字贸易治理的大国博弈将以中美两国为中心,中小经济体也会以“联合抱团”来争取某些议题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62.
建设湖北自贸试验区是新发展阶段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系统性探索和战略实践,从动态演进论与制度变迁、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论以及公共经济学的公共物品供需视角,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意义予以系统研究。研究发现,湖北自贸试验区围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投资领域改革、促进贸易转型升级、推动金融开放创新、创新驱动发展以及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实践,逐步形成由浅入深、由线下向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由共性领域向特色领域逐步延伸、从前项到末端统筹安排、借鉴与创新并举以及集中推广与自主运用相结合的改革创新发展路径。研究认为,推动湖北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其在破解地方深层次结构性发展矛盾和扩展增长赋能空间上的功能内涵,需要在顶层制度设计方面,加强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相互衔接,通过完善监管体系设计、提升行政服务效率来转变政府监管职能和健全市场监管,构建由法律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共同组成的、与国际规范兼容协调的法制框架和政策体系,统筹为国家试制度、出经验的全局性战略目标与谋求为地区经济发展注活力、添动力的局部性现实需求之间的激励导向; 在具体实施路径层面,持续优化开放平台、营商环境和加强口岸智慧功能建设,着力培育和强化大城市、大枢纽、大口岸、大平台、大产业以及一流的营商环境等,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多维量化评估指标体系,实现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实践探索、经验成效审视验证、赋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长远建设规划目标的有机协调统一,助力湖北建设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  相似文献   
63.
贸易中介在国际贸易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回顾近年来国内外贸易中介文献,从贸易中介的识别方法、贸易中介影响企业贸易行为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企业选择贸易中介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贸易中介的作用机制包括促进买卖方的匹配、降低贸易成本和验证产品质量; 贸易中介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出口模式,帮助企业进入市场规模较小、距离较远、贸易成本较高的目的国,对企业的出口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对企业进口国外投入品、出口和生产率提升等产生影响; 在影响因素方面,规模较小、出口产品种类越多的企业面对难以进入的市场,越可能通过贸易中介出口。研究表明,为了完善贸易中介研究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实践,需要加强贸易中介能否有效应对国内外政治和经济不确定性对进出口的冲击研究,拓展跨境电商与传统贸易中介关系研究,深化企业选择混合出口模式实现贸易中介出口和直接出口的优势互补研究。  相似文献   
64.
《海洋自由论》及其国际法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格老秀斯《海洋自由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蕴涵的国际法思想。格老秀斯以自然法理论为基础 ,从葡萄牙对东印度无主权、无权垄断海洋和海上航行权以及无权垄断国际贸易权等三个角度来阐释其海洋自由和贸易自由理论 ;其蕴涵的国际法思想主要有 :航行自由和捕鱼自由、贸易自由、无害通过权、人类共同财产及和平论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这些闪耀着国际法思想光芒的真知灼见对今天的国际海洋法制度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强权政治仍然主宰世界的今天 ,重温格老秀斯的国际法思想 ,仍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5.
农产品外贸物流对农业生产发展和县域经济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陕西农产品外贸物流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分析了制约陕西农产品外贸物流与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构建了陕西农产品外贸物流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共享联盟”体系,包括:战略联盟、利益联盟、组织联盟、流程联盟、信息联盟、标准联盟。在此基础上提出陕西农产品外贸物流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建设,即一个优化、三个亮点、五个抓手,从而为实现陕西经济的发展奠定保障基础,为我国西部经济未来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发挥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66.
在“互联网+”和“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境电商与制造业集群不仅要成就自身发展,更要实现协同发展。通过对产业集群及升级、跨境电商和协同演化等现有理论研究进行梳理总结,深度剖析我国跨境电商和制造业集群发展现状,论证两者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我国跨境电商与制造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着力加大政府部门扶持保障能力;增强电商与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壮大港航物流支付主体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67.
《Social Studies》2012,103(1):1-10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guided inquiry into Thomas Jefferson’s place in American memory. It centers on Jefferson’s liberty-based articulations and his involvement in slavery, which are paradoxical when juxtaposed. Evocative primary sources and competing secondary sources ground the inquiry. Discipline-specific strategies direct students through the stages of inquiry. Close reading, text-based writing, and informed action intertwine with history literacy, historical thinking, and historical argumentation. Discussion focuses on logical curricular extensions.  相似文献   
68.
在阐述新国际贸易格局下港口物流发展新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国际贸易新格局下港口物流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国际贸易新格局下港口物流发展模式的可行路径:(1)基于港口物流协同机制的港口物流有序竞合战略;(2)基于港口物流信息化运作模式的港口物流供应链整合战略;(3)基于低碳物流模式的港口物流增值服务战略等。  相似文献   
69.
企业基于商业秘密之保护和维持永续竞争力,通常要求员工签订竞业限制协议或条款,其中涉及商业秘密保护权和员工劳动就业权的冲突。因我国目前相关法律规定零散而不成体系,因此应合理构建竞业限制条款的具体制度,规定一般员工的法定竞业限制义务,明确竞业限制的主体、适用范围、经济补偿、违约责任、期限等,准确理解违反竞业限制义务的责任构成及其责任形式是实现权利冲突的合理解决和劳资双方共赢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70.
商业信用的资源再配置假说认为,商业信用可实现银行信贷资金的再配置,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2004—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商业信用的资源配置效应以及恶意拖欠基础上的强制性信用特征进行的检验结果表明,在我国,获取更多银行信贷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不仅未能提供更多商业信用,反而获取了更多商业信用,而市场势力的存在可能是导致这一配置结果的扭曲性因素;拥有更多应收账款的企业倾向于扩大应付账款规模,从而使企业间债务关系呈现出较强的"三角债"趋势。此外,与出口企业相比,产品内销企业在商业信用的供给中面临着更多的坏账损失风险。这说明我国商业信用的产生具有显著的恶意拖欠特征与违约风险。我国的商业信用不仅未能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反而增大了市场的交易费用和运行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