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91篇 |
免费 | 52篇 |
国内免费 | 2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3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29篇 |
人才学 | 1篇 |
人口学 | 11篇 |
丛书文集 | 322篇 |
理论方法论 | 71篇 |
综合类 | 1995篇 |
社会学 | 33篇 |
统计学 | 8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35篇 |
2015年 | 37篇 |
2014年 | 93篇 |
2013年 | 123篇 |
2012年 | 126篇 |
2011年 | 152篇 |
2010年 | 128篇 |
2009年 | 127篇 |
2008年 | 148篇 |
2007年 | 191篇 |
2006年 | 209篇 |
2005年 | 196篇 |
2004年 | 189篇 |
2003年 | 201篇 |
2002年 | 169篇 |
2001年 | 150篇 |
2000年 | 92篇 |
1999年 | 35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杜宁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4):17-20,72
通感是中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最重要的形式技巧之一.通过从两个视角--通感技巧的精神分析解读和通感技巧的文化阐释对通感技巧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通感技巧是现代诗人以扭曲的语言形式来追求一种深度的审美经验--非理性审美经验的产物.在内心生活的向度,这种深度经验是来自对无意识领域的探索;在外部世界的向度,则是产生于自我与宇宙中超验价值的结合. 相似文献
42.
金浪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70-75
通过对穆时英"新感觉"小说的两种文本形式进行细读,发现"新感觉"的形式构造源于两种新的视觉方式,即印象主义视觉和蒙太奇视觉,前者帮助确立了观察者的主体地位,后者进一步赋予这种主体以自由的能动性。在此意义上,大城市人的感觉与心理机制的改变乃是"新感觉"形式的深层机制,而这一改变又是由1930年代大城市上海的各种视觉技术共同促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43.
揭西龙门寨木偶戏是植根于民间的传统艺术,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历史沉淀,在木偶造型、服装与道具、舞台与乐器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剧目形式、演出技巧、唱腔音乐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形态,还保留了不少演出习俗。揭西龙门寨木偶戏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民间艺术的一种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44.
谢殿波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4,20(5):75-78
“回到马克思”就是回到马克思主义。“回到马克思主义”有着多维度的本质规定 :从内容上 ,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本质 ,即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向度是人民性、哲学维度是实践性、历史尺度是条件性 ;从形式上 ,必须回到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主义 ;从方法上 ,必须回到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45.
文章试图从符号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形式追随功能”这一看似过时的设计理念,挖掘其扩展化的内涵,从而进一步阐明形式与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46.
赵建章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6):51-54
在方苞的"义法"说中,"义"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和道理,"法"则是"义"的存在形式."义"有两层意义,即存在于主体的"义"和存在于作品的"义".就前者而言,"义"决定"法";就后者而言,"法"决定"义"."雅洁"从语言风格方面对"义法"作了补充."义法"说凸显了形式的重要作用,深化了传统"文道"关系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47.
行政性垄断的形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行政性垄断分为合法行政性垄断与非法行政性垄断两种形态。非法行政性垄断包括地区垄断、行业垄断、强制联合限制竞争行为和行政强制交易行为;合法行政性垄断包括国家垄断、自然垄断、国家指定专营、特种行业垄断。 相似文献
48.
毛宣国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0-85
上世纪20-4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特别关注文学的民族性问题,这一关注具体表现在:"民族主义文学"主张的提出与论战;"民族形式"的讨论;以及从思想文化层面上对"民族精神"的提倡。这些主张与论争对于我们思考文学民族性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上世纪20-40年代关于文学民族性的论争基本是从政治与现实需要出发,更习惯于从民族本位的立场出发思考文学民族性问题,而在一个全球化来临的时代,关于民族性问题的思考则应该具有一种世界性的眼光与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49.
50.
本文认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对时间的“先验阐明”,撇开了数学何以可能的问题而跳到了力学何以可能的问题。时间的先验阐明的这一实际的缺位表明其时间观在“形式框架”的理解和作为“能力”的理解之间的冲突,它处于传统空间化的时间向力学化、能动化的时间的过渡中。由此切入到康德的时间图型,揭示出时间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在构成知识方面比空间具有更加深刻的本源作用,它与创造性的想像力其实就是一个东西。最后援引海德格尔的时间观佐证和阐发了康德时间观中的这一具有重要的生存论和本体论意义的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