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98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549篇
社会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8 毫秒
21.
1987至2006年,学术界对《金瓶梅词话》中的动词、名词、形容词、象声词、代词、副词、数词、量词、介词、助词、语气词,进行了广泛、深入、细致的分析与描写,说明了它们在使用上的某些特点,并试图解释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可以说是硕果累累.这些研究成果无论是对明代汉语语法体系的建构以及对整个汉语语法发展脉络的探究,还是对古代汉语、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源流、传承关系的疏理,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2.
两周金文共有的第二人称代词有"女"、"乃"、"尔",它们的语法功能一直比较稳定。"余、朕、女、乃"和"我、尔"在殷商以前可能属于不同方言,后者之进入前者所在方言,可能就是为了补前者不表复数之不足。第二人称代词在殷商西周时可通用于各种身份的人之间,到东周春秋时期逐渐有了限制。从殷商西周到春秋战国,随着称谓礼仪的发展,称谓系统也发展得愈益丰富完善。  相似文献   
23.
“如何”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率稍低一些。不过,它功能较多,能构成各种不同结构的句式。如“如何+VP/AP”、“NP+如何”、“无论/不管+如何”、“V得+如何”、“如何如何+AP/VP”、“NP+如何如何”、“VP+如何如何”、“如何如何+NP”等。论文从单用、叠用、连用角度归纳了“如何”的主要用法,并具体解释了它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意义。  相似文献   
24.
央视形象宣传片《我是谁》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以来的首部公益广告,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研究价值.结合视觉设计语法、评价理论和“宣传片”的图像、文本和声音语料建立“宣传片”多模态形象诠释框架,探索“宣传片”建构党的形象的过程与范式.研究发现:一是“宣传片”图像的再现意义体现接地气的创意理念,互动意义展现与受众间的平等权势关系,构图意义揭示青年群体是目标受众的精准定位;二是“宣传片”文本重点建构人际意义的协商语义,从客观视角而不是主观情感刻画党员群体爱岗敬业的务实作风和百年政党一心为民的赤子之心;三是“宣传片”音乐、旁白等声音能够有效增强受众全方位了解党的形象塑造,从而尽快接受党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初心”.  相似文献   
25.
雅各布森的语言学诗学批评一直是文学理论的难点。本文通过对其诗学理论中几个重要概念的探讨分析,展示了雅各布森诗歌批评的思维逻辑和“诗歌语法”批评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26.
甲骨文感知心理动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文感知心理动词指甲骨文中与人的感觉、知觉、言语、心理等相关联的词语,分为认知和情感两类,共有25个。在句法功能方面,它们主要作谓语,作其他成分的极少;所带宾语绝大多数是对象宾语,受事宾语很少;大多可以带副词作状语;补语一般是“于”字结构,其位置比较自由,可以在动词前,也可以位于动词后。  相似文献   
27.
语法化自出现以来,在国际国内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到目前已形成体系。结合问卷调查从语音语法化、形态句法语法化及功能语法化三方面解析四川方言"得"的语法化进程,在认知语言学范畴内解析"得"表许可及意愿含义的生成机制及成因。"得"与"得撒""均可表达许可等含义,且使用频率几乎相等,这一发现为全面探析"得"的语法化进程提供了路径。  相似文献   
28.
意识流小说家善于把内心世界的混乱无序、朦胧的潜意识活动直接显示出来,揭示其内在的真实。这种创作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叙述的逻辑性,使语言支离破碎,破坏语言规则,导致了语言的变异,成了意识流小说主要的语言特征。意识流小说的语言在语体风格上独树一帜,在文学创作领域中占有着重要地位。本文以美国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著作《达罗卫夫人》为线索,剖析了意识流小说的语言风格中语法变异。  相似文献   
29.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用的究竟是哪一种析句法?有人认为用的是句子成分分析法,有人认为用的是层次分析法,还有的人认为它用的是层次分析法和句子成分分析法两结合的分析法。现在看来,还是两结合分析法的说法有道理,它的确是综合吸收了上述两种析句法的精髓而又与两者不相同的一种新分析法:既能反映语言的层次性,又能反映语言的线条性。跟我后来所倡导的"框架核心分析法"十分接近,应该说它是"核心分析法"的一种。  相似文献   
30.
类型学研究表明,各语言中基本天气表达不外乎三种类型:1)过程表达天气意义,2)参与者表达天气意义,以及3)过程和参与者共同表达天气意义。天气现象不是动作(action),而是事件(eVent),它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参与者,是一种无人称结构。因此,过程是天气现象最根本的实现形式,如:英语中的“Itisraining”,汉语中的“下雨了”。本文通过对比英汉天气预报语篇发现,实际使用中,基本的天气过程很少出现,天气现象多经过语法隐喻编码为参与者参与到不同类型的过程中,如关系过程、物质过程等。就参与者角色以及过程类型而言,英语语篇语法隐喻手段更丰富。另外,英语倾向于通过及物模式表达天气现象,汉语则更多使用作格模式。英语中非特指用法的you、we等代词也会参与到天气表达中,汉语更倾向于使用无人称结构。这样的共性和差异与天气现象本身的语义特征和英汉语的类型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