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7篇
丛书文集   44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222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17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262.
依靠知识正确地把握规律,是<乔家大院>及其才品俱佳的女主角陆玉菡,赢得观众认可其真实性的重要原因,深受人们喜爱的陆玉菡形象对社会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丰富了文学史和商业有关的妇女经典人物画廊.  相似文献   
263.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264.
唐三藏是传统"西游"故事当中理所当然的第一主角,然而至百回本《西游记》,伴随着作家创作主体倾向的改变,他的位置有所调整,身居悟空之后。表面看起来,他性格懦弱、优柔寡断、人妖不分。究其实质,他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真僧,慈悲、坚忍、执着,终成正果。  相似文献   
265.
二十世纪,雕塑空间语言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它改变了古典雕塑单一的空间内涵,注入了新的表现语言,从虚实相生的境界来诠释空间,从抽象几何造型的角度来理解空间,像东方美学一样从线条的塑造来表现空间,从运动的角度来展现空间,雕塑显现出巨大的视觉魅力,呈现出丰富的语言样式。二十世纪雕塑家挑战传统、突破限制的非凡勇气和独到的空间语言将对雕塑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66.
对于经典文本的阅读常常因宥于既定范式而陷入阐释循环。在卡夫卡成为经典以后 ,对卡氏作品的读解同样被种种理论阐释牵绊 ,社会学考察、心理分析、考据索引、存在主义、神学启示和传记批评常常各执一辞 ,从而失却意义的本真。本文以《审判》为对象 ,尝试回归作品内部的个人经验式阅读 ,得出与理论先行的读解方式不尽相同的新解 ,即从不断的追问中确立作品本真的存在。  相似文献   
267.
陕西作家李凤杰在小说、童话创作之余,还创作了一些儿童散文和报告文学,在儿童文学界影响很大。李凤杰的散文有两大特点:一是情真。二是质朴。“情真”可以说是对其散文内容的概括,而“质朴”二字可谓对其散文语言形式的概括。  相似文献   
268.
现存《木兰歌》有以"唧唧复唧唧"开头和以"木兰抱杼嗟"开头两个版本。通过两诗比较,龚延明先生认为前者为唐人对北朝民歌加工润色之作,后者属北朝本色民歌。此新解颠覆了传统认识,但是此结论推理过程中存在逻辑混乱等问题,也缺乏必要的文献支撑,结论难以让人认可,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69.
陈建华 《晋阳学刊》2009,(1):103-107
苏力教授的《窦娥的悲剧—传统司法中的证据问题》一文存在着两处明显的硬伤:一是不明白版本变迁。错把后人改动的剧本当作关汉卿所作,造成了失实;二是由于不能正确把握元杂剧的艺术特质,对关目情节进行了过度的文本细读,以至于过分泥实,混淆了文学作品与史料的界限。  相似文献   
270.
本文以王向峰《云斋守望》中的近体诗歌为研究对象,力图在鉴赏的同时发掘其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质和美学追求。他的五、七言体律诗能自由往来于理性和感性、思妙与辞美、严谨与自由、理论和诗情之间,既是诗人“情真”所至的表达,也是诗人想象和哲思两兼的审美之悟,尤是诗人自觉艺术的追求,诗人在人文和自然风物之中创生了独特的审美意境,形成了以“情”、“境”、“悟”为突出特质的美学特色和审美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