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6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4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216篇
理论方法论   46篇
综合类   1249篇
社会学   50篇
统计学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九十年代的都市小说真实地反映了市场经济冲击下的中国都市生活.这类小说中的情爱叙事则细腻地展现了都市人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婚姻和爱情的理解与感悟.在这些小说中,奔涌凹凸的欲望之流构成了叙事的主要线索和内在推动力,而其对于婚姻秩序的颠覆与向纯洁爱情的回归同时存在.本文旨在通过对若干文本的解读,探寻九十年代都市小说对于两性情感的把握与开掘及其所反映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932.
文学的人文主义特性与女性生存的内心渴望有着本质的契合。简女贞抓住文学的这一特性,以文学艺术审美的方式作为女性超越现实束缚、寻求人生诗意的手段, 立足于女性的现实人生, 从艺术思维、艺术内容到艺术形式寻求、建构自由、自主的女性及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33.
情爱与性别有着天然的紧密关联,性别视角是情爱小说批评的一个合理切入点。性别的社会属性理论是对情爱小说进行性别批评的理论基石。情爱小说在写作、阅读、文本等环节中都渗透着丰富的性别文化内涵,可从多种途径予以挖掘。  相似文献   
934.
宋君健 《云梦学刊》2009,30(6):12-17
我国近代自1903年国学得名之后通过康梁新学、章门五王.唐文治、钱基博的无锡国专和清华国学院三个支派的传承和研究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国学原义是不同于西学东渐之前的汉学的新学:国学经典多但整体缺少新思想资源,官学文化的等级人治思想滋生特权,兵家学说泛化后毁规则、坏诚信,易经八卦多迷信少科学等负面文化因素应予剔除。在社会文化转型时期。我国的传统文化要与时俱选,为遏止时下社会文化的国学乱象,宜加强墨家理念的研究,普及国学中的“小学”等儒家伦理和行为规范以重建“礼仪之邦”的道德长堤。  相似文献   
935.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的角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在传统的修辞学中,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然而在新生的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并且被认为是一种很重要的认知工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在表达抽象的情感中,隐喻无处不在。文章通过研究英语和汉语中大量的"爱"的隐喻,发现由于人类共同的生活经历,认知上和语言上的共同性,英语和汉语中有很多关于"爱"的共同的隐喻。然而,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也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936.
余国庆  陈治 《云梦学刊》2012,33(2):44-47
中国古代国家具有典型的宗法文化特征。在宗法文化影响下,中国古代爱国主义以忠君爱民为基本内涵,具有民族主义倾向,以大一统为重要历史主题。宗法文化赋予中国古代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同时,也使其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局限性和历史保守性。  相似文献   
937.
在伦理学专著《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用了两卷的内容阐发了其友爱观理论,其"一切友爱都根源于自爱"的观点在传统的解读中往往被视为一种自私自利的表现。事实上,亚里士多德的自爱观是一种兼顾理性自我和他人的善,它将高尚利己主义与社会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这一理论无疑为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语境中重视个体自由发展以及当前以道德主体生成为目的的高校德育教学改革留下了些许思考。  相似文献   
938.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resurgence of sociological work exploring the importance and meaning of kinship. Much of this work has criticized the ‘individualization’ thesis according to which changes in family structures over time have been interpreted as reflecting a fundamental decline in family values. Highlighting continuities as well as change in family life, this work has also suggested ways to move beyond the individualization debate and to develop alternative frameworks for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families and personal life, notab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elated practices. For various reasons, this recent work has focused primarily on the experience and practices of adults in ‘ordinary’ rather than more difficult family circumstances. This article aims to complement this work by focusing on the difficult family experiences of young people affected by parental substance use. It is argued that it is important not to lose sight of such experiences in order that sociological thinking reflect the diversity of family practices and the resources available to support them, including at younger ages. In addition,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concepts or a language facilitating the explo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the emotional and symbolic significance of these practices is emphasized.  相似文献   
939.
随着智能手机与移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微信、微博、QQ、人人、陌陌等手机App社交软件的普遍应用,“人随网走”已经变为“网随人走”,移动互联网在深度改变着当今大学生生活、交往和行为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他们的恋爱方式,大学生“网恋”已经进入“手机恋”时代.文章通过开放式问卷与封闭式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调查研究并阐释了具有多媒体性、移动性、交互性、即时性、虚拟性等特征的智能手机以及其给当代大学生爱情观带来的影响,分析了其中的五种影响因素,总结出应对手机技术冲击下当代大学生爱情危机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940.
钱善刚 《学术界》2012,(5):120-127,287
父子主恩是传统儒家家庭伦理的基本要求,其内涵表现为父慈子孝。在现代西方学理的映照下,基于社会生物主义的视界,五四启蒙者主张父子间无恩而有爱,将恩与爱对立起来。在对恩与爱的一贬一褒的背后潜藏着把人的社会性与生物性混同的倾向,在深层次上体现了中西伦理的价值冲突与紧张。五四启蒙者的父子伦理主张具有思想的意义,缺乏实践的价值。据常人的视角来看,父之恩施与子之孝报蕴涵有某种平等的精神,报恩、还爱体现了孝的真义,恩与爱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