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0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35篇
管理学   5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9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0篇
丛书文集   461篇
理论方法论   87篇
综合类   2396篇
社会学   34篇
统计学   20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95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220篇
  2010年   145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206篇
  2007年   230篇
  2006年   245篇
  2005年   256篇
  2004年   258篇
  2003年   251篇
  2002年   204篇
  2001年   144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要实现高校“两课”教学改革新的突破 ,就必须变革“两课”现行考评模式。“两课”考评必须动态化———实行全程监控 ;考评方式必须多样化———做到全面测评  相似文献   
122.
“二课”由于其特性对教育技术提出了特殊的,更高的要求,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手段在“二课”中的应用是一个值得探讨,需要不断实践并在理论上丰富的论题。  相似文献   
123.
“两课”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及提高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分析了"两课"教师应具备的政治、品德、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的整体素质要求,并在强化教师的业务学习,教学研究、队伍建设和实践环节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素质提高措施.  相似文献   
124.
高校的"两课"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有重要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进行"两课"的教学改革,实现两课教学内容的科学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  相似文献   
125.
“两课”实践教学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我们对"两课"实践教学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积累了许多有意义的经验充分认识"两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明确"两课"实践教学制度,积极探索有效可行的"两课"实践教学模式.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26.
本文从提供形象范式、彰显双重主题、营造叙事结构、强化审美信息这四个维度 ,对《红楼梦》中的贾母形象进行了审视 ,发现一部文学作品 ,特别是优秀之作 ,其中人物形象的功能绝不是单向 ,而是多元的。因此 ,对人物形象的功能加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高校中青年干部素质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世纪背景,高等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住作用和历史使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加快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导向,我国高校领导干部正处于整体性新老交替的重要时刻都共同要求在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个性品德修养,广博的学识水平与宽广的视野,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和一定的工作能力与较强的协作意识方面,全面提高高校中青年干部的素质.在培养过程中尤其要注重解决政治方向,终身学习观念,理论联系实际作风等三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8.
网络社会就其一般本质而言,它蕴意着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存在方式变化的内在根据。网络社会对人的存在方式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网络社会改变了人的社会关系及主体感受;网络社会改变了人的交往方式,丰富了人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为主体开辟了新的实践形式。人类应学会在网络社会中更美好、健康地生存。  相似文献   
129.
本文从分析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及方式的演进入手,结合中国自身的特点,对实现中国“两”个根本性转变”提出了可行的政策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0.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认为高师声乐教学除了要重视歌唱技能技巧训练外,还必须注重"声、情、理、心"的训练,即:重视发声练习,处理好技巧与情感的平衡,加强学生对歌唱原理的认识和把握,培养学生良好歌唱心理等方面的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