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78篇
  免费   201篇
  国内免费   89篇
管理学   57篇
民族学   81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1072篇
理论方法论   218篇
综合类   5256篇
社会学   166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349篇
  2013年   276篇
  2012年   438篇
  2011年   524篇
  2010年   387篇
  2009年   395篇
  2008年   431篇
  2007年   539篇
  2006年   548篇
  2005年   468篇
  2004年   518篇
  2003年   488篇
  2002年   420篇
  2001年   302篇
  2000年   192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991.
20世纪40年代上海文坛杰出的青年女作家施济美,不仅是当时颇为活跃的"东吴系女作家"领军人物,而且其小说呈现出特别复杂的情貌:既有"古典的余韵",又深具现代主义蕴含,更游走于主流新文学、经典通俗文学和海派文学之间,映照出当时上海多元而复杂的文学场域,获取了较大的可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992.
抗战时期,西南地区的人类学研究空前繁荣。其中,四川西北岷江上游羌族地区的人类学研究,成为该时期人类学西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中外知名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纷纷深入羌族地区,从事实地考察,完成了数量可观且高水准的学术著作。本文在阐述抗战时期这种特殊的时代与学术背景的基础上,梳理了该时期四川羌族地区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学术成果,并分析了抗战胜利后该地区人类学研究的继承与延展。  相似文献   
993.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乡土和农民往往承载了沉重的民族、历史想象,尤其是在血与火的战争时期和激烈的文化转型期,乡土文学通过其深切的生存母题、臆喻模式、强烈的现实相关性和在文化表述中的重复使用,而成为一种具有高度修辞功能的情感力量,也是现代中国人接续文化传统、连通集体意识、呈现现代困境和政治忧惠的重要途径.将文学性的乡土叙事与民族志联系起来考察的方法,基于"写文化"层面的跨学科凸显和"修辞"研究获得的科学性地位,通过清理乡土诗学与文化政治、乡土叙事与民间经验及"民族-国家"想象的细微关系,有助于理解、解释现代民族共同体建构过程中的"修辞幻象"及其"诗性逻辑".  相似文献   
994.
案件事实及其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适用的对象是案件事实,而案件事实与通常理解的事实概念存在本质区别,案件事实即是已被诉讼程序证成为案件事实的生活事件,案件事实不是既定的、不是被发现的客观事实,而是由诉讼主体运用证据、证据规则和事理逻辑形成的;很多情况下,事实问题即是法律问题,法规范对案件事实起着型构的作用;审判过程中规范与事实相互作用且自我显形;事理逻辑最具研究价值,因为这一研究能揭示出形成案件事实的过程中最能体现法官个人判断的意识因素。笔者采用思辩哲学与司法实践紧密联系,从抽象到具体,从具体上升为抽象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95.
实践的建构功能与文学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实践,主要有肯定性的建构功能,转换性的转化功能,否定性的解构功能,它们对应着实践的自由,准自由和不自由,反自由,也就在审美的领域相应地产生柔美(优美),刚美(崇高)和幽默、滑稽,丑。实践的这些功能通过审美形态制约和影响文学艺术的形态和发展。因此,实践的建构功能通过柔美(优美)的审美形态而产生自由的,和谐、阴柔的文学艺术形态;实践的转化功能通过刚美(崇高)和幽默、滑稽的审美形态而产生准自由的、激荡、阳刚的文学艺术形态和不自由的,矛盾、倒错的文学艺术形态,并实现文学艺术由古典型艺术转化为近代型艺术;实践的解构功能通过丑的审美形态而产生异化、变形的文学艺术形态,并实现文学艺术由现代型艺术转化为后现代型艺术。  相似文献   
996.
提问是师生之间情感和信息交流的有效途径。目前,在提问的内容、发问主体、应答主体、问答主体搭配、助答策略、结束技巧、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发问频率、待答时间等方面均存在着值得思考的典型问题。因此要认真对之分析,提出改进策略,完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997.
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之争是流贯西方哲学史的基本问题,经修正的本质主义较之反本质主义更具说服力。一些文学研究者追随反本质主义思潮提出文学反本质主义,但对本质主义和本质论缺乏必要区分。他们没有注意到西方美学界反本质主义的失利,对一些西方文论大家的本质主义也存在明显的误读。因此,文学研究中的本质追问涌现着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998.
沈文凡教授等所著《名家讲解唐诗三百首》是《唐诗三百首》全新的注本。“全新”是指在文学总集注本中有意识地发掘具体某一作品的“接受小史”研究。以文学总集中“诗人创作者为主体的影响史研究”,这是迄今为止学界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接受史研究所未及的,是文学接受史研究的模式与事例的创新。“接受小史”,“是指后代诗人从创作上继承、借鉴三百首中名篇的情况。这是‘名诗’和‘名句’传播和被接受的过程”。模式或事例创新,体现在“作为创作者的接受影响和摹仿借用”。是揭示《唐诗三百首》中的名篇、名句对后代作家的影响史,以及后代作家对《唐诗三百首》中的名篇、名句的“摹仿借用”。本书有两个方面尤其值得注意:一是揭示后代作家“摹仿借用”唐诗名篇的影响史:二是揭示后代作家“摹仿借用”唐诗名句的影响史。  相似文献   
999.
长达十余年的"亚非作家会议",是世界殖民体系瓦解后区域联盟形式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也是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高潮的标志。亚非区域联盟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东方世界在向世界共同体迈进,其实质是亚非国家对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称霸世界企图的一种防御性反应。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局势对亚非作家会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意识形态两大阵营的对垒与亚非作家的民族主义意识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亚非作家会议的主旋律是反帝反殖、要求民族独立与发展,亚非民族、作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建设民族新的文学与文化三大中心命题,主要是政治问题。会议整体上表现为文学性的缺失。  相似文献   
1000.
以王小波和村上春树的创作相似性为出发点进而发掘其存在主义的意义蕴涵和艺术特质,是对东方式存在主义文学更为严谨而合理的探索途径.事实上,村上春树和王小波作品中的存在主义倾向有其共同的历史文化及思想资源:同处于东亚文化圈和都遭逢现代性民族生存危机;他们的创作表明了东方式存在主义文学的成熟并表现在:首先,他们的小说作品展现了一个"荒谬"世界,这种"荒谬"已不再仅仅是人的一种生存感受,它充盈着的是时人的严酷压制,它所带来的是人的激剧异化.其次,他们的作品体现了对"孤独个体"的强烈关注,作为人物形象主体出现的"孤独个体"既接受了"孤独"的客观存在又从内心拒斥"孤独"加诸于人心的苦闷和郁结.其三,他们的创作呈示出特定的诗性诉求方式,即凭借想象力和幽默品质来表达对存在主义"诗"之"思"的艺术言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