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1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8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4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174篇
理论方法论   41篇
综合类   1051篇
社会学   4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世俗情爱的神圣化——浅议旧约中的《雅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雅歌>是<圣经>中惟一以赞颂情爱为主题的诗集.它之所以具有被列入正典的地位,在于最初希伯来人的<旧约>神学观点中并无"灵"与"肉"分离的思想,尤其是完全没有"灵洁"、"肉秽"的观念.以后又经过后人不断地诠释和引申,使其原本意义单纯的以人间男女情爱为主题的内容被看作是上帝爱以色列人的比喻,或者在基督信仰中被视为是基督爱教会的比喻,从而在寓意和象征上实现了文学向宗教的转化,并取得了牢固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72.
中国当代文学在性爱文本上呈现出三个文本交替出现的历时性发展态势改革开放前的性爱/政治文本,性爱成为"革命"的附丽;新时期思想解放后的性爱/道德(伦理)文本,重"情"而轻"欲",以"情"代"性"20世纪90年代后的性爱/自然文本,开始对两性关系作自然人性的探索.这三个文本的交替出现,是历史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3.
前人于李杨情事的解读,或偏重于史家之论,或致力于诗家抒怀.前者囿于史家视角本身的偏颇而难免偏执之讥,有些作品甚而流于庸俗与无聊;后者虽因写作者本人身世感情的融入而寄慨遥深,但"女色祸国"这一历史定论的传统惯性,又使得他们常常在重"情"与重"史"之间摇摆不定,从而在作品中于明皇深致悲悯,于杨妃却多所讥刺.洪昇之创作<长生殿>,一则是出于对前人有关李杨故事解读模式的不满,再则是欲借这一故事融入自身的身世感伤.前者构成了<长生殿>外在的文本风貌帝妃之恋("情")与安史之乱("史")的错综扭结;后者则构成了充溢于<长生殿>文本之深层的悲剧意蕴人生不永、情缘易逝、世事沧桑的人生幻灭感.  相似文献   
74.
游苔沙是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还乡》中的主人公。本文拟从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游苔沙的性格以及她的爱情观三个方面来分析她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75.
爱情是人类最动人的感情之一,也是世界文学永恒主题之一.这种魅力最深刻的哲学背景是爱情克服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普希金的爱情诗歌就是这种思想的诗意显现.他早期爱情诗偏重肉体的满足,是自我意识的激情飞扬;后期爱情诗专注于精神的契合,是在对"永恒女性"即普遍精神的追求中完成个体的超越和拯救.  相似文献   
76.
爱的毁灭与生命真相——杜十娘爱情悲剧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杜十娘爱情悲剧的价值意义在于撕开封建社会生命的真相,引起读者对妓女的爱情与从良、"情"与"理"的矛盾与爱情悲剧、爱情与复仇等人生问题与社会问题哲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77.
<论语>是儒学文化的源头.本文就<论语>中孔子言"孝"的文化内涵及历史和现实意义进行了阐释.笔者认为"孝"的文化内涵除了"善事父母"外,还应包括统治者的"慈惠爱民",从而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一种为政之道与成己之方.并且,"孝"的实践意义,致力于唤醒人们的道德自觉与对社会及家庭的责任感,无论古今,皆归于此.  相似文献   
78.
"性偏至"以宣示人性复苏和反叛旧教的"深刻的片面性"标示着中国现代性爱文学对西方以精神分析为代表人学思潮的接纳,标示着文学性深度探索的勇毅与执著,不仅具有深刻的批判意义,也寓示着重建健全的性爱结构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9.
中国"性"文化有着良好的传统,其在文学艺术的表现中一般分为"变态的性欲描写"和"文学的性欲描写"两类,<聊斋志异>则属于后者.<聊斋志异>中的性欲描写含蓄、蕴籍,少叙述而多形容,且与异性间感情的发展相伴以行,它既是男女爱情激流的涌现,是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又是小说艺术氛围所不可缺少的,不能以"低级庸俗"将其完全抹煞.特别是那些歌颂爱情的小说中的性欲描写,更是绘声绘影,仪态万方,多姿多彩地展现了中国性文化的美质.  相似文献   
80.
《圆圆曲》的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伟业的《圆圆曲》是一曲前所未有的爱情赞歌,也是一曲人生的悲歌。它既写 了吴三桂与陈圆圆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也表现了他们的悲剧命运。从诗中的吴三桂身上, 显示了个人在环境逼拶下的痛苦。把环境对个人的压迫力量写得沉重而不可抗拒是从吴伟业开 始的,这也是《圆圆曲》能打动人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