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25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33篇
综合类   228篇
社会学   44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Research has demonstrated that emotions expressed i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re associated with children's school success. Yet the types of emotional expressions, and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emotional expressions are linked with children's success in school, are unclear. In the present article, we focused on negative emotion reciprocity in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of data from 138 parent to child dyads [children's mean age at Time 1 (T1) was 13.44 years, SD = 1.16], we tested children's negative emotionality (CNE) at T1 and low attention focusing (LAF) at Time 2 (T2) as sequential mediators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parent and child negative emotion reciprocity at T1 and children's grade point average (GPA) and inhibitory control at T2. Our findings supported an emotion‐attention process model: parent–child negative emotion reciprocity at T1 predicted CNE at T1, which predicted children's LAF at T2, which was, in turn, related to low inhibitory control at T2. Findings regarding children's GPA were less conclusive but did suggest an overall association of negative reciprocity and the two mediators with children's GPA. Our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emotion regulation processes in children from negatively reciprocating dyads, and the effects of these processes on children's ability to obtain and use skills needed for success in school.  相似文献   
112.
邓国华 《西北人口》2005,(5):29-30,33
失地农民——一个亟需关注的中国典型弱势群体,目前的情况变得愈来愈严重。在此之前已有不少专家学者进行过呼吁,但一直未能得到妥善的解决。本文从新时期失地农民的情况进行剖析,结合了许多当地实际问题,得出了不少有特殊见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3.
利用脑电反馈治疗技术让注意力缺陷伴多动症(ADHD)患者在家里接受远程的评估和治疗是一种全新的远程医疗模式。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Multi-Agent的远程医疗系统的结构与协作模型,设计和实现了针对ADHD的远程评估和反馈治疗系统,建立基于多Agent协同的多参数评估决策体系,将层次分析法用于协同医疗决策和对ADHD的评估。系统结合评估结果指导脑电反馈仪对患者进行治疗,达到远程治疗ADHD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4.
网络的出现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灌输意识明显,教育方式呆板等。问题存在的原因在于未能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未能展现网络的独特优势。因此,无意识教育理念的引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者要充分研究网络自身规律,发挥网络优势,逐步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无意识化,把教育内容融入网络,使教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而达到其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15.
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商业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对于我国的媒介企业,随着开放政策逐步付诸实施和竞争态势的日益加剧,其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也显得越来越迫切。本文在对大量文献进行评析的基础上,从媒介企业经营的核心环节———对受众注意力价值高度关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媒介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应该是合理的受众定位、适当的内容组织和有效的营销方式三者构成的完整系统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6.
三晋文化中"实"的浸染与底层人生阅历中对"实"的体认,使赵树理无论是参加社会革命实践活动,还是文艺创作,都把这种为农民"实"利的追寻当成了自己最高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标准使赵树理在关注农村时呈现出与鲁迅异样的特色,同时造成了他一系列的命运波折.  相似文献   
117.
在广告对受众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注意力是受众接受和理解广告的第一道知觉屏障,广告影响受众的第二道知觉壁垒是受众对信息的解释和理解.因此,在广告信息战略和具体创意中,为创造能最大程度吸引人们注意的广告,必须做到三点:一是提供具有实际价值的信息;二是充分利用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三是保持信息多样性;四是追求有趣性信息.广告信息在受到注意后,为了让信息转换朝预期方向发展,还必须创造诸多便于记忆的方式,帮助人们达成轻松自然的回忆,并促使受众由注意力转向理解.  相似文献   
118.
考察等亮度条件下新旧客体之间的范畴关系对预搜索(preview search)的影响.以字母和数字为范畴材料,以搜索一个靶子字母(H)或数字(6)为任务,以预搜索为实验范式.结果表明:(1)当旧客体为数字而靶子为字母时,产生了完整的预搜索效应;(2)当旧客体为字母而靶子为数字时,只产生了部分预搜索效应.这些结果显示,在等亮度条件下,范畴信息有助于产生预搜索效应,而且存在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119.
从独善其身诗篇产生的社会心理可知,有不少诗人正是通过追求山水林野之美来追求独立于封建伦理规范之外的人生理想。诗人对于自然界的崇高感觉就是对于自身行为的崇敬,而经由某种暗换赋予了一自然界对象。独善其身的诗人往往从内向的默省中体味人生,他们的诗篇中往往既表现了对官场的厌倦,又表现出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  相似文献   
120.
《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重新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时期以来,《失乐园》中的撒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其形象的复杂性激发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我们认为,对撒旦形象的阐释要基于一个前提条件:撒旦究其本质是"恶棍"形象,这一点在诗中是不曾改变的;同时又进一步对撒旦形象的复杂性作了心理解读,认为它是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相结合的产物,是诗人无意识中倾吐了自己和广大人们的苦闷、渴望和追求的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