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1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47篇
管理学   89篇
民族学   42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49篇
丛书文集   230篇
理论方法论   84篇
综合类   1752篇
社会学   232篇
统计学   25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246篇
  2012年   180篇
  2011年   208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scholarly interest in conceptualising schools beyond their educational functions, as sites and agents of democracy. Yet this interest is often underpinned by a narrow conception of democracy, focusing solely on schools’ public and social aspects. To capture the democratic potential of schools more fully, this article suggests adopting a deliberative systems approach, which conceptualises democracy as differentiated yet linked sites of democratic communications and views schools as one such site. Using this approach as a broader framework and drawing on the fieldwork conducted in two Japanese schools, this article identifies the condition under which schools can become a meaningful part of deliberative systems. It reveals that schools contribute to deliberative systems when they serve as a bridge between children’s everyday practices and deliberative actions in the public space. In light of the findings, this article suggests conceptualising schools as a ‘mediating space’.  相似文献   
82.
本文以传统茶馆空间特点为依据,结合实际情况,总结现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提出了茶馆内外空间设计必须以满足消费者享受服务,信息交流,体验文化氛围与欣赏表演展示的需求,并以此为设计切入点。最后,本文对于具体设计方法提出了想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83.
外层空间物体的登记国是指依《登记公约》进行登记的一个发射国。当存在多个发射国时,应当共同决定登记国。在无法达成一致时,应按照一定的规则确定登记国。如果外层空间物体所有权转移给其他发射国,可以进行变更登记;如果转移给非发射国,则不能由非发射国进行登记,但非发射国可以对外层空间物体行使管辖权或控制权。外层空间物体的登记对登记国具有一定的法律效果。  相似文献   
84.
佛教对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佛教传入中国后 ,除了在义理上大力宣传以外 ,还更多地利用佛教典籍中大量的故事、寓言、譬喻、史诗等通俗易懂的形式 ,使佛教进一步走入广大的百姓中间。佛教的这些生动形式不仅为六朝正在兴起的志怪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题材、语词等 ,尤为重要的是 ,它们还在人生观、道德观、时空观、小说的情节、叙事方式以及奇特的想象等方面 ,对六朝志怪小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果抛开其宗教内容的话 ,可以说 ,佛教中的这些形式 ,是对中国文学的一大礼赠。  相似文献   
85.
网络负面问题及伦理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文明的到来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方式等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诸如信息欺诈、黄色泛滥、信息安全受损、网民人格异化等网络负面问题.产生网络负面问题的伦理根源是网络自身的特点弱化了传统伦理的约束力;网络空间的道德冲突使网民陷入道德相对主义之中;网络法律和道德建设的滞后使网络负面问题有可乘之机;网民自我宣泄和自我表现的心理要求促使了网络负面问题的形成.加强网络法制建设、整合传统伦理资源、扬弃西方网络伦理理论、强化网民的内在道德自觉,是消除网络负面行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6.
在当前民间金融体系尚不完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背景下,单靠严刑酷法来遏制地下金融活动,并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考察地下金融在金融生态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具体分析地下金融活动的产生背景及其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多元影响。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应当逐步得到肯定,相关的保障型法律制度也应逐渐建立,以引导民间金融从隐蔽性的地下状态转入阳光化的地上状态,保护合约双方的正当权益,逐步走向规范化的良性轨道。  相似文献   
87.
马克思著作中有着丰富的空间生产批判思想,他批判了空间生产的运行机制及其产生的异化现象,从而让其空间生产批判呈现为资本机制批判、社会异化现象批判和全球化批判三重主题.在空间生产的资本机制方面,马克思批判了资本运作机制对空间生产的操控;在空间生产的社会现象方面,马克思批判了空间生产引起的各类生活异化情形;在空间生产的全球化扩张方面,马克思批判了空间生产向全球扩张中引起的空间失衡和地理矛盾.马克思空间生产批判对中国城市空间生产也有一定的启示.中国城市空间生产已经获得了飞速发展,但仍存在城乡空间失衡等问题,需要转变空间生产方式,克服空间异化现象,推动低碳理念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8.
居住空间是城市社会空间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的大规模扩展,城市居住空间的结构分异已然成为不争的客观事实.通过对杭州市商品住宅面积、类型和价格分异的讨论,勾勒出目前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分异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透过阶层分化与居住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来探究居住空间结构分异的动力机制,以便提供一些居住融合的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89.
为了回应后学的“理论终结说”与“戏剧衰退论”,伊瑟尔在文学人类学视阈下,重述虚构与想象在文本游戏中的相互作用,并且绘制其历史流变的美学图谱,进而搭建主体间性交往诗学的理论框架。伊瑟尔藉由转换问题的提问方式,达到如下双重目的:一是阐释早期接受美学所遗存之“何为戏剧”与“戏剧何为”的不解之间,二是呈现公共观演空间中身心一体的戏剧交往。  相似文献   
90.
空间理论视域下农民工“城市不融入”探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现阶段,农民工作为城市化的建设者和贡献者,遭遇到无法融入城市的不公平境遇。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空间理论为解释农民工“城市不融入”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力视角。基于空间理论分析,造成农民工“城市不融入”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空间设计下的户籍制度具有双重逻辑:既带来“城”和“乡”空间对立,又形成“农民”和“市民”身份排斥;地域空间中,住房的缺失与“城中村”形成,“寄生空间”与“城市空间”对立;认同空间中,“市民”的空间排斥和“农民工”的自我怀疑无法达成心理共识。要解决农民工“城市不融入”,应在制度空间、地域空间以及认同空间的基础上构建空间融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