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4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50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09篇
理论方法论   28篇
综合类   654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51.
邓小平民族理论中关于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理论论述很多.其中,民族团结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性任务,是我国社会稳定和民族发展的前提;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是各民族的共同意志等论述,则是邓小平关于民族团结和统一的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52.
情与志的密不可分、合二而一是中国舞蹈审美在内容层面上的独有特征;拧、倾、曲、圆的形态特征,轻盈流动的舞姿,精彩绝伦的旋转形象共同构成古代舞蹈审美形式层面上"圆润流转"的美学风格;在艺术思想层面上,中国古代舞蹈审美直接指向意境,从圆润流转的舞蹈艺术形式中流溢出空灵流动的生命情调和神韵,在舞蹈艺术表演中又蕴涵着以实带虚、虚实相生的思想,而这些恰恰是其它一切古典艺术样式的最高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53.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反对性别本质主义的道路上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模糊两性差异,强调两性之共同人性及承认两性差异,强调女性的特殊性。在长期的论争与批评实践中,西方的学者更多地选择了前者,而中国的学者更易于接受后者。其差异的原因:一是西方的二元对立与中国的阴阳调和对女性主义批评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二是中国传统的"孝亲"观对女性主义批评的影响;三是中西文明发展逻辑的差异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文化落差的影响)。另外,除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中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不同背景也是其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4.
本文扼要地叙述了中华文化起源、元典、形成发展和转型更新诸时代所表现出来的传统一贯的基本特点。作者认为,中华文化的起源具有鲜明的多元特点,由此形成中华文化的兼容精神,进而形成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辩证统一关系,这在后世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形成、发展和确立的历程中,得到了极大的弘扬,并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得到弘扬光大。  相似文献   
55.
阅读教学必须重视知觉的整体意义.整体意义即赋予"完形".教学中,应视文、象、道为一个整体,并实现三者的完美的统一;课文讲析应重视知觉意识并着眼于知觉的整体性;赏析课文应重视知觉的选择性和知觉时主体意识的正常超越.  相似文献   
56.
在现代化背景下审视稳定 :稳定是现代化之基石与终极目标。“安定团结”作为邓小平对稳定的基本界定 ,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而在当代中国 ,只有通过改革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57.
亚当·斯密提出,利己的经济人在市场即"看不见的手"的支配下,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然而二百多年的市场经济实践并未验证这一理论.其根本的问题在于经济人的利他并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利他.要建立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现代市场经济,必须重新建构经济人与道德人相统一的理论.  相似文献   
58.
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辩证统一关系,它们之间既有相似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显著的区别.探讨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对于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旗帜,深刻领会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意义.将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9.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不仅需要自然科学证明 ,而且需要哲学证明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因此 ,唯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科学的哲学证明  相似文献   
60.
五代十国时期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后梁的建立,标志着唐末的混乱局面已走向部分统一。此后,不少政权把国家统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为国家的统一进行不同程度的努力。南唐也推动了五代十国最终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