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88篇
  免费   669篇
  国内免费   248篇
管理学   185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607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164篇
丛书文集   3491篇
理论方法论   772篇
综合类   19518篇
社会学   1132篇
统计学   24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134篇
  2020年   187篇
  2019年   186篇
  2018年   205篇
  2017年   231篇
  2016年   347篇
  2015年   484篇
  2014年   1254篇
  2013年   1306篇
  2012年   1765篇
  2011年   1926篇
  2010年   1656篇
  2009年   1718篇
  2008年   1845篇
  2007年   2256篇
  2006年   2167篇
  2005年   1750篇
  2004年   1659篇
  2003年   1522篇
  2002年   1292篇
  2001年   994篇
  2000年   514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This article draws on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 a law enforcement academy to demonstrate how a hidden curriculum encourages aspects of hegemonic masculinity among recruits. Academy training teaches female and male recruits that masculinity is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for the practice of policing and that women do not belong. By watching and learning from instructors and each other, male students developed a form of masculinity that (1) excluded women students and exaggerate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nd men; and (2) denigrated women in general. Thus, the masculinity that is characteristic of police forces and is partly responsible for women’s low representation on them is not produced exclusively on the job, but is taught in police academies as a subtext of professional socialization.  相似文献   
12.
Can universities be agents of progressive social change? How would we know if a university was acting as an agent of social change? Drawing on four case studies, I raise a number of questions to problematiz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versity as an agent of social change. I outline a number of contributing factors that appear to explain successful cases. I conclude by arguing the relevancy of these cases for larger, and more traditional, sociological projects.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现代文化的形成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作者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精神上的反映,包括意识形态和其他一切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对经济、政治又具有强大的反作用.中国现代社会主义文化是由农业封建主义文化在近百年的经济、政治发展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成的,它的前进方向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4.
从分析林译《浮生六记》与马丁·路德的翻译细则的碰撞入手 ,指出了新世纪的中国译学应是求同性与存异性的统一 ,既要广泛地批判吸收世界各国的译学传统 ,同时又要积极保持并展示自己文化的独立性与深度  相似文献   
15.
服装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种符号,人们可以通过服装这一符号系统彼此进行了解与沟通。服装是人的性别、年龄的符号,是显示人的身份地位的符号,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符号。服装作为一个符号系统,这个系统是发展的、流动的、民族的、国际的。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论述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邓小平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的指导作用,以及我院如何开展邓小平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17.
半个世纪以来 ,李约瑟博士提出的难题 ,引起了我国学者的热烈讨论。本文仅从中国社会文化价值因素和社会结构的角度对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进行再探讨。中国近代社会是封建专制、封闭禁锢的社会结构 ,其特征是高度集权、封闭禁锢、以人治代替法制 ,这种社会结构形成了一种内向的、稳定的、隔绝的文化机制。因此 ,阻碍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时装画是为了服装的设计、制作和推介而创作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绘画样式。时装画对于服装文化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探讨和研究时装画产生、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对于发展中国的服装文化 ,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可以窥见这个民族的文化形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美国英语与时间有关的用语,来探讨美国人支配、利用时间的方式,以及时间这一无声的语言在美国文化中所蕴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蒙古族的古老发祥地 ,它不仅在历史上有特殊的地位 ,其民歌也如离离原上草一样繁茂。流传在呼伦贝尔蒙古人口中的民歌珍藏了民族的心音 ,表现了他们的独特习俗。我们从呼伦贝尔民歌———这一劳动人民世代创造并传唱的“心曲”中可以看到它所体现出的蒙古族物质民俗的发展和变化。这些表现蒙古族物质民俗的呼伦贝尔民歌 ,以草原奔放、豪迈的性格 ,为我们展示了当地蒙古族人民衣食住行的一幅幅画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