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9篇
  免费   180篇
  国内免费   54篇
管理学   84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67篇
人口学   168篇
丛书文集   360篇
理论方法论   212篇
综合类   2527篇
社会学   549篇
统计学   4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284篇
  2013年   339篇
  2012年   313篇
  2011年   408篇
  2010年   288篇
  2009年   254篇
  2008年   205篇
  2007年   232篇
  2006年   210篇
  2005年   220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91.
城市停车难已经成为制约城市治理的重要问题,停车产业化是解决城市停车难题的重要路径。停车产业化应明确界定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边界,加强城市停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停车供给可以通过政府机制或市场机制来实现,但市场机制具有天然的优势。当前,要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推进停车资源的市场化供给;根据停车资源产业化、民营化和专业化的基本要求,积极营造良好的停车市场投资环境,鼓励民间资本的市场化经营;以民间资本的投资经营利润为激励机制,构建有利于停车资源时空配置的合理价格体系。  相似文献   
92.
在现代社会中,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以及日益严峻的复合型灾害风险,使得传统城市安全治理体系与模式已无法满足需求,韧性治理理念逐渐引起重视。韧性城市治理体系具有健全的城市规划和设计、跨部门合作与协调、公众参与及社会创新、敏锐的风险识别力,以及快速的环境适应和恢复能力等特征。我国韧性城市治理体系构建面临城市建设规划有待升级、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有待完善、城市空间结构有待优化、城市承载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应升级建设规划,优化韧性城市空间结构;加强基础设施韧性,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加强生态系统韧性,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加强经济和社会韧性,提升城市综合治理水平,以建立完善的韧性城市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93.
文章基于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内2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和宜居性发展现状,利用熵值法分别测算二者综合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耦合协调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韧性与城市宜居性总体水平不断上升,相对而言,城市宜居性的发展水平要略高于城市韧性;两系统耦合协调指数较高,总体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态势,区域内部上海耦合协调度保持在最高水平,协调城市类型主要以初级和中级协调为主;空间格局上耦合协调城市板块呈现出环绕式聚集分布。据此,提出通过加强韧性建设来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因地制宜以特色发展打造宜居韧性城市、城市转型实现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等政策建议,进而推动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综合发展能力,实现以点带面辐射整个城市群。  相似文献   
94.
Lighting is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as a significant social intervention by both lighting professionals and academic social scientists. However, what counts as ‘the social’ is diverse and contested, with consequences for what kind of ‘social’ is performed or invented. Based on a long‐term research programme, we argue that collaboration between sociologists and lighting professionals requires negotiating discourses and practices of ‘the social’.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quality and kinds of spaces made for ‘the social’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s and academic collaborations, focusing on two case studies of urban lighting that demonstrate how the space of ‘the social’ is constrained and impoverished by an institutionalized division between technical and aesthetic lighting. We consider the potential role of sociologists in making more productive spaces for ‘the social’ in urban design, as part of the central sociological task of ‘inventing the social’ (Marres, Guggenheim and Wilkie 2018) in the process of studying it.  相似文献   
95.
The new generation of modernity theorists have forecast the democratization of gender relations with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in late‐modern times. Chinese society has undergone rapid and dramatic changes in its unique trajectory of poli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reform. Using China as an example of a region which has been largely ignored in contemporary social theory, this article enters the debate to contest the extent to which conjugal relationships are democratized in line with modernity. We further test the assertion that modern marriages are characterized by increased self‐disclosure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partners. Data from a national survey on Chinese families is analysed in relation to the level of self‐disclosure between husbands and wives; gender division of housework; household decision‐making; and home ownership. We highlight the impact of gender, cohort and location (urban, rural or migrant) on experiences of modernity and draw attention to the material,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which continue to shape conjugal relation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Based on our findings, we contest the argument that disclosing intimacy between intimate partners is a defining characteristic of modern relationships, and suggest that other social factors may condition degrees of self‐disclosure in marriage. Similarly, we question the extent to which heterosexual conjugal equality is attained: the cultural practices and values of patrilineal family organization, together with material circumstances, continue to influence marital relations in China.  相似文献   
96.
城市是文明时代最重要的标志。城市化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要从文化的层面去设计城市。以合肥为例,从提炼城市品格和城市精神入手,认为打造城市的理想形态,城市应朝着生态化方向、人本方向和文化精致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7.
数字城市规划内涵及其共享平台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诸多学者对数字城市规划的研究成果,及信息时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态势,认为数字城市规划是传统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它既是数字城市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一种全新的规划理念和方法,其具体内涵表现在信息化、数字化、系统化三个方面。数字城市规划是信息时代城市规划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它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其当前建设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认为共享平台的建设至关重要,是整个数字城市规划领域的基础。提出了从数据集成、模型集成、系统实现三个方面建设共享平台的理念,以期有效地提高数字城市规划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8.
本文梳理了1978年以来北京史研究的学术发展脉络,并结合中国城市史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对北京史研究进行展望,建议开展"城市环境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
以乡村综合发展度、乡村—城镇变迁度、乡村—城镇协调度为测度标准,构建一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对2001—2010年十年间乡村—城镇转型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从整体层面来看,西部地区乡村综合发展度不断提高,乡村—城镇变迁度不断加快,乡村—城镇协调度不断优化;(2)从省际层面来看,不同省区的乡村—城镇转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面貌,具有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00.
都市农业是利用城市间隙进行农作物耕种和家禽家畜养殖的农业活动。文章分析并梳理了都市农业的发展历程,根据不断演变的实践模式,按照时间顺序将其分为1919至1959年、1959至1996年、1996年至今3个主要发展阶段,总结了各阶段特征、优势及发展前景。最后提出都市农业对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及未来城市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