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70篇
  免费   789篇
  国内免费   236篇
管理学   328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657篇
人才学   6篇
人口学   376篇
丛书文集   2952篇
理论方法论   935篇
综合类   16256篇
社会学   1537篇
统计学   345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50篇
  2022年   133篇
  2021年   186篇
  2020年   296篇
  2019年   275篇
  2018年   302篇
  2017年   303篇
  2016年   436篇
  2015年   513篇
  2014年   1243篇
  2013年   1367篇
  2012年   1623篇
  2011年   1803篇
  2010年   1439篇
  2009年   1381篇
  2008年   1419篇
  2007年   1806篇
  2006年   1754篇
  2005年   1488篇
  2004年   1423篇
  2003年   1275篇
  2002年   1042篇
  2001年   842篇
  2000年   455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87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The study investigates European American and Taiwanese grandmothers’ folk theories of childrearing and self‐esteem, building on an earlier comparison of mothers from the same families. Adopting methods that privilege local meanings, we bring grandmothers’ voices into the conversation about childrearing, thereby contributing 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intergenerational nuances in folk theories. In each cultural case, 16 grandmothers of 3‐year‐olds participated in in‐depth interviews that were customized according to local communicative norms. Although self‐esteem emerged as a central organizing concept in the folk theories of European American mothers, grandmothers spoke in two voices, either echoing their daughters or invoking a counter‐discourse of wariness towards self‐esteem. By contrast, Taiwanese mothers and grandmothers resembled one another—but differed from their American counterparts—in treating self‐esteem as peripheral in childrearing. Results contribute to the growing consensus that self‐esteem is a culture‐specific childrearing goal and suggest that the European American tendency to valorize self‐esteem varies by generation.  相似文献   
132.
汉英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任何语言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文章通过对汉英文化差异在语言学各个层次上的表现,以及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对汉英文化影响的探讨,提出英美文化导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33.
我国古代史官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收集整理资料、记言记事、管理图籍档案、写作著述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等丰富内容,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论述史官文化的内容和价值,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有较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4.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施,休闲产业也因得到需求方面的拉动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本文论述了休闲产业的内涵与特征,研究了休闲产业发展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5.
《呐喊》、《彷徨》在文学史研究中一直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学的经典性文本,代表着新文化的“反传统”特征。其实这并不完全符合这两本小说集的实际。《呐喊》、《彷徨》既表现了新文化的价值立场,也保留着一定的传统文化的价值立场。这种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错综纠缠,体现了鲁迅一种特有的文化情结,构成了《呐喊》、《彷徨》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和思想意蕴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6.
从汉俄语的三次借词高潮看语言文化接触情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试从汉、俄两种语言外来词的借入过程中所出现的高潮现象这一视角出发,运用社会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研究两种语言中语言与文化方面的接触情况及广义的外部借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7.
“道治文化”是指与礼治、法治文化相并列的道家政治文化,是对道家“道法自然”的政治价值观及其清静自治的政治行为方式的新概括;“道治文化”的宗旨是自然主义,其内在的机制是无为和自治,有“依道治国”和“以道治国”两种类型,二者是体与用、“道”与“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8.
苏轼饮食文化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轼不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坛大家,而且是一位美食家、品酒师、酿酒师和园艺师.他的饮食文化融入了更多的雅的意蕴,这主要体现在浓厚的文化意识、美学意识上;作为学识渊博的文化人,开明士大夫中的一员,他对人民有深厚的感情,主张与人同乐;他喜欢亲自动手,从实践中品尝饮食的乐趣;他还特别注重食疗养生之道,等等.苏轼饮食文化的特色与他乐观开朗、富有生活情趣的性格相关,亦与他对儒、佛、道的信仰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9.
晋久霸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思想化的建设。晋思想化的建设和发展,又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道德化的建立和发展,二是法制化的建立和发展。而道德化和法制化的发展,体现了晋化缔造们的远见卓识,他们造就了自己,也造就了大批的优秀管理,从而,推动了晋国的发展,成就了其久霸中原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0.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 ,不同民族对颜色的理解往往不同。本文从文化内涵的角度详尽分析了英汉两种民族在使用颜色词方面的异同以及颜色与政治、经济、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联系 ;并指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 ,因色彩翻译有它本身特殊的性质和难度 ,需要译者细心揣摩 ,才能将原语中颜色词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忠实地呈现在译语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