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77篇 |
免费 | 62篇 |
国内免费 | 4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11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20篇 |
人口学 | 25篇 |
丛书文集 | 302篇 |
理论方法论 | 168篇 |
综合类 | 1545篇 |
社会学 | 217篇 |
统计学 | 29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27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23篇 |
2020年 | 36篇 |
2019年 | 42篇 |
2018年 | 53篇 |
2017年 | 75篇 |
2016年 | 75篇 |
2015年 | 117篇 |
2014年 | 192篇 |
2013年 | 291篇 |
2012年 | 166篇 |
2011年 | 169篇 |
2010年 | 156篇 |
2009年 | 157篇 |
2008年 | 129篇 |
2007年 | 135篇 |
2006年 | 108篇 |
2005年 | 122篇 |
2004年 | 115篇 |
2003年 | 110篇 |
2002年 | 103篇 |
2001年 | 81篇 |
2000年 | 54篇 |
1999年 | 27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曹美菊 《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59-63
高校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智特点,弘扬中国传统价值观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与党的十七大报告系统阐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方向。高校是引领和传播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针对当今大学生价值观领域的偏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有:深化显性教育的主导作用,体现真理的力量;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活化原则,寓教于行;彰显隐性课程的魅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整合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合力,构筑三位一体的教育平台。 相似文献
9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本质体现,它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方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使命决定高校必须努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就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纳入公寓建设的全过程;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94.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社会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作用,就存在着评价问题。社会进步的评价尺度其实就蕴含在社会进步的内涵当中。由于社会进步可以归结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人的自由与解放,这两项内容就应当成为社会进步的衡量标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人的自由与解放的统一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在社会进步评价问题上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95.
文学史的核心价值与古今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骆玉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11-15
本文着重分析在过去的文学史研究中古代与现代相互隔绝的成因与弊病 ,提出从重新阐释中国文学的历史与传统入手 ,沟通古今文学 ,研究其演变的过程 ;提出文学史的核心价值是文学与人性发展的关系、文学在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并主张以此核心价值为主线来研究古今文学之演变。 相似文献
96.
大学生思想状况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化、个性化、功利化和实用化的特征,由于大学生价值取向受社会环境影响,而目前我国社会存在着功利主义价值观、物质价值观以及诚信危机引发的道德危机等困境,基于此探讨社会价值困境与大学生失信、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功利化思想的关系,并提出价值体系一定要关注整个社会的价值重建,加强大众传媒的道德调控的重构设想,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及加强校园教育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97.
本文指出高职院校采取“大课堂”教育模式,是拓展教育空间、丰富教育内容、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98.
贺来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3)
主体性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界的核心概念,它在深层所表达和体现的是对中国现代性建构的价值规范基础的寻求,这一点构成了主体性原则最为深层的底蕴。只有从此视野出发,我们才能倾听到这一哲学原则背后最深沉的呼声。虽然主体性原则在学院哲学中表现为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但如果把它置于中国特定的思想与现实语境中,它包含着对中国社会历史方位的认知判断,表达着深层的价值冲突和利益争执,在此意义上,主体性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更是重大的现实问题。面对围绕着主体性所产生的种种冲突,我们应该采取价值排序的态度和思维方式,贯彻这种思维方式和态度,主体性原则及其价值理念在当代中国的落实在价值排序中仍拥有着优先地位,简单宣告主体性原则及其价值理念的终结,实际上是在宣告一个根本没有完全存在过的对象的消失。 相似文献
99.
鲁迅先生的文学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创造性。他从文学具有“不用之用”的功能和形象直观的特点出发,将自己丰富的创作经验融汇于文学教育之中,坚持“教复非常教”的文学教学原则,开创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教学与创作相结合的大文学教育实践之路,对有效推进今天的文学教育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0.
和谐校园及其构建的核心价值体系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岳恒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139-142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选准对构建和谐校园起主导与支撑作用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一所大学来讲,其价值体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厚德博学、求真务实的校园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